乔布斯走了,生活还要继续。
不是果粉,没有那么多爱,
但想想,我们还是有关系。(手机没有微距,我没能拍出一张好看的图。)

1 from nano to speech
在离开第一个工作过的公司之前,我从同事那里买过一台二手Ipod nano 3小灰灰。
有了它,我可以在上班的路上和去洗手间的间歇时间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没多久,我就走了。去一个地方上培训班(后来那里成为了我工作的地方),第一周的阅读材料就是乔布斯著名的2005斯坦福演讲。
这篇文章中的无数经验,在我之后的经历中无数次得到应验,比如connect the dots。它也让我有勇气去做很多自己的选择。

2 from nano to Classic
在拿到人生第一笔年终奖之后,我曾给自己买过一台Ipod Classic,大灰灰,后书两行字:

God is a DJ.
Everything will flow.

这是两首歌的名字,前者是一首舞曲,后者是一首英伦。

有了IPC,我便把以前的一台二手Ipod nano 3折半价卖给了DR……那时他还不是DR。
(但的确是有了这个工作以后,我才知道nano不是苹果公司创造的词而是真有这么个词~~~ 更没想过,后来还和真的做nano的人产生如此多的联系~~~)


3 the nirvana of nano
没有想过nano还会复活。在收过的所有生日礼物中,这台那么小却还有触屏的nano排进了top 3. 
甚至在收到礼物的那一刻,都没有反应过来要怎样感谢他,合适的color和style,一种精致的低调。是过了一段时间,朋友看到它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脸上情不自禁的笑,才体会了朋友口中“有爱”的含义。
它的后面,也写了一行字。

其实,一直喜欢的是这几行字:
We Connect Minds
GOD is a DJ
Lives are ours


--------------------------------
附:2009年3月31日写的演讲的读后感

1 对不确定感的恐惧

第一句就已经道出了我的心声——“I was afraid.” 这也正是我的心情,从高考结束后的那一刻直到现在,我从来没有真正摆脱过某种恐惧——对“不确定感”的恐惧。

这种恐惧最初是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结果:没有),后来是能否在不够理想的大学里也找到一些机会来提高自己(结果:有),从始至终都存在的恐惧是在从大学毕业后能否有一个适合的位置来保证生存和继续发展(结果:未知)。关于生存的恐惧一刻也没有真正消失过,一直以来我做所得一切就是努力去消除它,因此我在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去抓住几乎每一个能带来提高的机会。忙碌可以暂时麻痹,在忙碌的时候,恐惧感就会降低——因为我至少在努力,不是吗。因此,从来都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规划。害怕放弃自己手里已经抓住的东西,其实本质上是害怕自己定出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把其他可能的目标都放弃以后,却达不到那个目标。这种不确定感太让人恐惧了。

虽然我的学校比本文作者的差不知多少倍,相比于一个Stanford的毕业生,我拥有的东西可能微不足道,她形容大学是一个害怕离开的“protective bubble”,而几年来我想的却是怎样冲进一个“protective bubble”,可能是一个大学的研究生院,一个还不错的公司……而本文告诉我们,“protective bubble”不是我们要待的地方,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中有一句话“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 fear? Will you let it become a motivator, or an inhibitor?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can answer that.”显然,我一直是被它缚住了脚。虽然我的手很灵活,每天在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抓住每一个飘到身边来的机会,但这种恐惧让我的双脚始终站在原地,从没主动迈出过,从没主动去寻找机会。我非常缺乏勇气和行动力。比如,从我知道Bebeyond有想报班的念头到我来报名,整整隔了11个月;从我想去南京找朋友玩到我真正安排了一次行程买了火车票,整整隔了2年半;我的手机在1个月以前坏了,至今都没有拿去修……

读完本文,我深深记住了“Do not be afraid to make decisions. Do not be afraid to make mistakes. Choose to be brave, and to keep moving forward. Don’t lit your options paralyze you. Make a decision, and then choose what happens next.”

2 挖掘和重构

一开始作者就花很多笔墨讲述她在历史小组的经历,这影响了她一生的经历,无非是从很多材料中快速找到最重要的一量页纸的核心内容。她说,这也是“life’s process”。没错,二十年的成长历程也像是厚厚的历史书(或者不是一本书,而是很多零散的材料),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中提取出精华,值得我们去珍惜的闪光部分和关键部分。

而这个变成两页纸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重构过程,所有的信息在我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重构。不断地对信息进行重构,我们也就会不断发现新的关联、新的闪光点。

3 Be yourself

这一点和上面的两点是相辅相承的。这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做回自己。

上一周,我决定离开之前实习的公司,告诉父母时,他们一致反对。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全世界人民都面临失业率攀升、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国性大问题、离毕业不剩几个月的时候,我却要放弃一份早已轻松到手的、我完全能胜任的、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环境挺好待遇又不差的工作。也有大学同学说,不用加班、不用出差、迟到不计、地点离家半小时以内、一个月3500以上、公司要上市了、各部门同事都对你满意、你还想怎么样啊?你不是还没找到下一个工作呢吗?你能找得到下一个吗……

我更重视的不是外部条件,而是自己的状态。

我不能容忍自己度过一个星期40小时工作后却不觉得自己做过什么事情,不能容忍未来的一个星期可能还不如这个星期,不能容忍做一份工作的唯一乐趣是和同事聊聊新上映的电影和新出的护肤品,不能容忍身在同一个团队的同事在一个月里可能只见过一次面,还没聊工作……所以我要寻找另一个地方,一个能够容纳真实自己的地方。

本文中有共鸣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她曾经体会过“people at the lowest levels of an organization can get treated… and how much of a difference they can make”,比如“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human freedom”……

这篇文章我会永久珍藏。Thanks a lot.
--------------------------


过不了太久,就又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
我不会忘记这篇文章,那些听着ipod思考的时刻,以及,之前每一次做决定的原因,
一定要有爱,哪怕一点点。
MJ
10/7/2011 09:34:21 pm

看这个才感觉到长老师很真实,也明白为什么你更能够理解一些情景和人了,大家都经历过“恐惧”,并且现在也经历着“恐惧”。

Reply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