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l, goodbye to failure, children. Welcome to success.”

“But you must help me to help you. If you don’t give anything, don’t expect anything. Success is not coming to you, you must come to it.”

“Don’t ever be afraid of making a mistake. If you can’t make a mistake, you can’t make anything.”

“If you like what an author writes, but you don’t know the author’s name, then you won’t be able to find any more of his stories to read.”

“When yo whisper, it means ‘I don’t like myself. I don’t believe what I say.’ What you say is important. Each of you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ild in the world.”

“How many of you question life? how many of you wonder why things happen the way they do?”

There were no excuses for a child’s not learning.

If a child sensed a teacher didn’t care, then all the textbooks and prepackaged lessonplans and audio-visual equipment and fancy, new, carpeted, air-conditioned building facilities weren’t going to get that child to learn.

“Sometimes I don’t like other grown-ups very much because they think they know everything. I don’t know everything. I can learn all the time.”

 


一种可以被记录的生活。完全不同于2008年秋大四那年的“soho生活”。

想要假期充实起来,你需要一个考试横在面前,一点尚够生存的小钱,整洁的环境以及能有安全感的人际。

早上的时光用来读书,从吃早饭的时候开始,挑一本喜欢的能够迅速进入状态。若身体不适,或心情受到梦境的影响(比如梦到了布拉格的鸽子,电影里面的诡异场景之类~),别急着起床,打坐冥想一阵子。还不舒服,就做体式练习好了。

读书要集中精力,畅销书读掉半本,大部头、教材、英文书则完整读掉一章。留点念想,中午的时候一边消化食物,那些东西也就一起被消化了。

午饭后先做点轻松的家务,洗小衣服、做现磨咖啡、更换窗帘之类,困意自然没了,生活也显得美好。

下午可以工作一段时间,运转一下comfort zone里面的东西,保持不会忘记。

然后学习、写作。一定要写到境界了再去吃完饭。(这样你吃晚饭就会还想回来,而不是放纵自己去搞消磨时间的娱乐活动)

晚饭后半小时吃水果,要让家人吃得欢乐,同时看新闻,敞开了和家人讨论。(让他们知道你健康、很关心家庭和世界,很有活力)

赶紧回去继续学习,这是push自己吸收新东西的最好时刻,因为有睡觉的大限在那里,内在的另一个懒惰的自己会乖乖去干活儿。

最后留点时间和朋友联络,并且很坚定地爱关心你的人。从深思到温暖。

如果有外出,要安排好时间,明确目的再去。

如此便保持了生物活性。要把好状态坚持下去。

所谓活性,就是任何东西如果不练习都不会持久存在。肌肉不连会消失,你不能再跑得那么快;总不读书会变迟钝,总不写作都会词穷;不和一个人联系很容易疏远…… 在一个动态的世界里想保持静态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知道追求什么,想象最好的可能是什么样子,然后踏实地挑战它。

 
看了李娜vs克里斯特尔斯澳网决赛的最后部分。央视的解说讲,在第三盘这个时候出现心理波动真是很难有调整的空间了,但亚洲几十亿人中没有一个人有大满贯决赛的经验,所以我们无法预演。她已经算是淡定的吧。 
已经做了妈妈的克里斯特尔斯在结束后捂着毛巾流泪的动作,突然让我动容。

每一个处在转折点的人、准备飞跃的人都是脆弱的。

情绪在那里压抑,你需要给它一个出口,只要适当就好了。

2010年每月一次的崩溃在2011年1月依然在继续。之前的很多次是因为委屈,只有一次是因为梦想,而唯独这一次是单纯地为了自己。

终于很能体会DR说的出国去的女生多少会无助,我在国内体会到了同样的感受。

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开拓者,永远会面对没见过的情形,没有那么多经验可循。走自己的路,没有sample,没有超过50%成功可能性的路可选。便这样走着。

突然特别理解一位朋友8年的经历,以及TX所说的自己一无所有。

作为先锋,我们必须飞快地长大。

DR在北京的时刻,看到他坚实的淡定。总是看积极的地方,总是带着A complaint free world的腕带…… 甚至不需要讲,就已经知晓他会给出的答案。

 


“I just deal honestly with children. They know I don’t turn my nose down at them. They listen to me because I’m not some outsider who comes over here and talks down to them about what it is like to be poor. I’m right here working with them all the time. If everyone in the neighborhood treated these children with the same consistent interest, the children would do for them what they do for me.”

Marva’s approach appeared so natural. There was a sense of maternalism about it. She was constantly in motion about the class, patting heads, touching shoulders, hugging and praising her students.

Marva Collins motivated children and made them want to achieve.

 
DeeR私人志 -5- 给最好的男生
小年夜,
树林等待初雪滋润,
干枯迎接缤纷灯火,
远方爆竹持续响彻。

神秘力量暗中张扬,
穿越七轮阴晴圆缺。

明日,是可以独立的时刻。
四十八小时的匆匆,
遗忘烛光、歌声和许愿,
抵不上背后的深沉。


想不到,
会提前扔上反方向的地铁,
只为睡一个好觉,
你说永不分别。

非凡的想象生长独立的勇气。
瞬间温暖和恒久安全。
睡一个好觉,只为清醒地想你。

DeeR

2011年1月26日



 
在FBTI测试中得分为INTJ的人,一个直觉型的人,事实证明自己的第一判断经常是对的。
但要讲清楚,这些如何从事实得来,则还是ESTJ的人更适合吧。也要努力做这样的人。

2011年的1月,得到的成长是要敬畏事实。
当初还是应该去做新闻,让自己单纯善良的内心再去多和现实碰撞一番。



好希望能把一些时间、一些事情重新过一次。

但要面对现实。投入这么多,就一定要继续投入下去。

如此再奋斗二十年。
 
这个晚上,很难忘。
三俗三小时三个地方。
小二可乐和奶茶,
火锅烧饼和冰棒。

不再是帝都与香港,
不再是贫穷与凄凉,
不再是每日十六小时抬头不见低头见,
不再是深夜隔着互联网。


友人啊,是坐门口吹风也不会冷,
是零度的知春路拿着雪糕一起晃。


要问嗨皮是什么呀,
量足的麻酱,Party的疯狂,看不见的姑娘,看得见的理想……?
嗨皮是那一年朴实的爱和希望。
 
不知为何,突然觉得单纯讨论这个话题很空虚。大概是受局限了,人都不敢dream了,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

但我还是有dream。

幸福这个词,让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
或许因为这一年我不需再担心温饱问题,所以更敢想了。
但我始终认为,最根本的是“希望”。

 
悦已经又去瑞典了,没来得及再见次面。相比之下,我没有坚决地飞到美国去。尽管回来的确比过去容易,但给自己的限制还是太多了。

越来越意识到,每天清醒的十几个小时是如此地短暂和有限。认真看几份文书、整理些东西、吃个饭、坐个车、洗个澡便匆匆过去一天。而前些时候每天处理20+甚至30+的文书,是侵占了吃饭、坐车、睡觉的时间,甚至做梦的时间。是根本不敢思考的状态,一往后想就崩溃,一往前想就后悔。再也不想这样。

这不靠谱的年代,如果能让自己更靠谱、并教会别人靠谱呢。

昨晚偷十分钟时间读了一篇许知远到剑桥后写的文章(突然想到没读他已经半年多),到30碎了,到剑桥后沉浸下来了一些,他回想之前十年的写作历程,多少有那么些浮躁,甚至是套用名言的时候都不一定知道深意和来源……

于是我想,20几岁的人若想获得一些认可,是否就应该这样敢讲敢闯,要有一些如截稿期般的Deadline,否则根本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更拼过不过那些30岁以上的白骨精。

打算开始锻炼自己内在的记忆力和时间表,而不是写下来。写下来的总是虚设之形式,内在的才是真意识。

 
这一周过去了。却好像过去了一年。

痛苦的谈话,失望的结果,不值得也没有精力和意愿去抱怨。只是对一些人还存在着感情和幻想,不愿意让自己后悔。

一些想法因为某个失眠的晚上突然接想起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词而结束,于是立刻去了解公开课、newsletter,甚至发现UPenn已经建立研究中心。夜里停止不了的大脑开始想要去改变自己这半年多以来经历的一切——向好的方向改变,甚至去改变一些人。

深知作为practical idealist, 还是要从一分一秒一点一滴开始。

终于很累而休息的时候,便有空想起大学毕业以后这一年半以来所发生的事情。随着同事的离开、学员的离去,有时会觉得仿佛从未发生过。若哪天有医生过来讲,那是个梦,你的真实状态是没有工作的无业青年,一年半前因为某事而昏迷了很久,我可能也会相信…… 当然这极端是不可能的。 自己的成长当然有很多,敢去做一些事,更能忍一些事,在能忍当中对自己的局限有更多的认识,有了一些逻辑思维和知识……但这些太难满足自己。是否曾经独立做成、做好一些事?是否是对自己的潜能有了更多的认识(而不是局限)? 仅有那么几个——上半年一个人跑到大学校园里去做小的市场活动,夏天尝试琢磨和总结培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DR去旅游…… 但离真正的独立还差好远,离自己想要的独立思考、有团队一起成长甚至带领团队成长的状态还差好远。
这一年,在这个原本很喜欢的地方,感受到的尽是压抑、凄凉、孤独。相互之间的隔阂、冷漠、无法接受、失望…… 
曾经独自去坐飞机、独自去寻找一些偏僻的地点、独自去寿司店里吃饭、独自打车穿越寒夜…… 但这些与独立无关。独自并不等于独立。

这一周里面,突然理解了很多人。但身体报警更严重。
太想休息一段时间,去找到好状态,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