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罗的励志书。黑色封面,显示出不需要解释的坚定。
励志书都是精神鸦片,不同的是药力作用的机制。
这一本,尤其要本质一些,副作用小一些。

老罗傻傻地在最后一页写:“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当你试图放弃一个你知道是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希望你能再看看这句话。

当事实终于逐渐地证明,我一直挣扎着努力坚持的东西是对的,
当某些人的做法已经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当一些仍然伟大的人们在勇敢地想要去承受它(这比另起炉灶要来得更不容易),
当无数次想逃、挚友无数次劝我说已经够本了、可以安心地离开了,
当发现自己可以有很多种理由,可以去很多个地方……当扫一眼整个屋子里面所有人,就知道有哪些人来了哪些人没来、敢对着几十个人讲你们不用签到,我都认识的时候……
我知道无论哪一条路都会不错,但自己会觉得事情没做完。
搭上的是青春,是心力,是一些看起来不该且可以不是自己承受的东西。
但很多决定不该做,是因为它们太容易。

然而,真的坚定了的,是在主要的事情上,小聪明要不得。
想起大二的时候,自己给社团里面的几个“小朋友”做培训,很自然地,第一次就给她们讲老六的“聪明人下笨功夫”。
做重要的事情,更要防止小聪明的泛滥。
多快好省是Mao口中的理想,而绝大多数的现实,它们总不会同时存在。
在工作这件事情上,我优先选择了好。

雪后的晚上九点,和学员Jeffery去一心吃饭,忍了好几次但仍旧没说出我其实早已能猜到P'大的结果,让他不再需要如此纠结着努力。
走在小区里,穿过水杉树间的雪路小径,忍不住想哭了。
难以平静,还是告诉神鹏,可以接他的电话再聊聊M大。

水杉树间草地上的雪还没有化。春天就是被压着来不了。
晚了一些,但是,依旧祈祷。
 
看了上艺(是这么简写么)在鸟蛋演的雷库内代表作。

说它是“经典模式”,因为这部剧制造冲突的基本逻辑就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然,贯穿始终的一个小人物——客房服务生,名字就叫“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最简单的一个逻辑就是:B不在场的时候A做了一件事,而B来到现场以后不知道A做过该事,便将自己当时看到的情景认为成事实,
也就是朱丽叶吃了某特殊的昏迷药后躺在棺材里假装死,希望罗密欧回来后与他重逢,
但罗密欧来了以为朱丽叶已经死去便自杀,朱丽叶药劲过后醒来发现罗密欧死在自己身边。
这部剧所有的冲突都基于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只不过把只有AB两人的简单模式,改编成了有10个人的复杂模式,
在一个看似简单的现场(只是一个宾馆的房间),通过4道门(卧室门、通往阳台的窗户、衣橱、房间门),以及创造出来的两个主要想象空间(窗户外面的阳台,以及通过阳台与此房间相通的另一个房间),以及一部电话机,穿起了一个由一夜情引入政治派别、以及三个家庭情感的混乱故事。

《乱套了》看点有这样几个,总结起来就是3个“不乱套”:
1 编剧不乱套:在一个简单空间里使观众能很顺畅地接受和理解发生的所有事情,编剧在分场、台词等方面处理的功力相当牛。尽管有人评论下半场狗尾续貂,而且看起来的确有“炫技”的嫌疑(纯为了搞得更复杂而搞得更复杂,而不是剧情本身的发展需要),但我仍然觉得这“技术”还是炫得不错
—— 编剧打破了上半场中“杰克是个尸体”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假设,重新将他假定为“晕过去,但能又醒过来”,于是让这个除两位大主角之外唯一知道最初基本真相的人“活过来”,仍然继续演绎出一个小时的戏剧冲突。
当然,由于杰克自身并不受到那“四道门”的限制,他什么都知道,所以对杰克的失忆、睡觉、再被砸晕、打晕的处理略显老套和乏味,但由于下半场“服务生莎士比亚”这个小人物作的自主性逐渐凸显,他能够几次在场面紧要关头跳出来发挥作用同时又不脱离一个好奇、贪钱小人物的行为合理性,起到很大的弥补和调味作用,使该剧自然赢得所谓“奥立佛戏剧奖最佳喜剧”。

2 演员不乱套:在传统的150分钟里能够记住这么多的台词、纷繁复杂的场面和人物关系(11个人里面好几个人在编造谎言的过程中都被赋予了2种以上身份,所以衍生出更多假设的人物名字和关系),自己能“不乱套”就很不易了,还能再自己明白所有关系的情况下表演得像不知道一样就更不易了。
3 表演效果不乱套:除了表演难度高,还是国内尺度比较大的舞台剧,裙子短、有裹浴巾、穿睡衣、穿内衣的(还好没用这个搞宣传)。当然,舞台、服饰等各方面能处理得恰到好处比如不走光、不表演过度还是很牛的。


Care

2/14/2011

4 Comments

 
这一天,DR在忙,第一个赶着干活的周末,大概还要早起去组会。
一个Tough的老板总是有他/她的资本在,才会Tough。

这一天,DeeR在上班,规定自己要在一天之内完成预计在一周内完成的事情的最基本方面。
意识到,我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在乎结果。
去年,自己无一学员录取MIT。而当今年MIT的录取6个人中有4个我直接上课、3个直接辅导。突然发现,还是在乎的——在乎这些人,也在乎那些自己未曾达到的事情。
去年的今天,大家还沉浸在过年的喜乐里面。而今年的喜乐,是刚到今日,7A的录取率已冲上40%,平均上了30%。那些跳出来闪动成橙色的Fetion窗口,终于不再是噩梦。

今日收到的两份礼物,来自目前最重要的两个男人,
老爸带来的绿色盒子,
DR递来的木色盒子。
有人在乎,就是幸福。
 
Picture
Dance with you... knock me out.
The sun burns... you set me fire.
You are my lucky charm, stay by me forever!
I don't look for my half, I look for the whole we make together.
Love cannot be taught, but it can be learned.

from:
Picture
 
这十天来,如同隐修。若不是祝福和订阅,都不知道已经立春。

穿着T恤宅在家,不时去冰箱里找东西弄点吃的,在网上与好友们联络——似乎跟个没回家过年的留学生没啥两样。

今日读Marva Collins’ Way第4节,她用很简单而真实的语言写在那个公立小学里面坚持自己,她说:“They told me to close the door to my classroom and forget about it. But I couldn’t.”被狠狠地感动。

想起一些小时候的伤心往事,那时候被大人问以后做什么:我都很装模作样地说要当科学家,甚至在班上其他小朋友都对什么是科学家没有概念的时候。但那时,真的用一小会儿的时间认真地想过“以后做什么”这个问题,答案是:想当一个管老师的人,那样,就不会让我当时的老师那样虐待和侮辱学生了。但后来,再没想起过这些。

当然,近一年多经历的一些细节,在过往上积攒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压抑的成分太多,它们通过梦境的方式释放出来的时候,我没有去刻意阻拦。

深知,总有一天,当不必有太多后顾之忧的时候,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的时候,便需要去剥离掉很多强加给自己的东西,只留下那几个最单纯的理想。

这个假期,是个转折。

是时候开始纯粹了。

距离读过《虎妈战歌》已经好几天了。现在突然想起的,却是Amy在遭到女儿不理解的时候,说过你不用穿有四道杠的阿迪达斯。我想,这也是她这样危险的教育方式也没能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我没有真的穿过四道杠,但作为某种象征的说法,今年,是确定自己不会再需要穿四道杠、也不需要去追求三道杠的时候。

今天他走,路过这城市另一端。他只是淡淡地说,要关机了。那一时刻,我正在读New York Times的editorials,2011年1月末某期,讨论书籍的未来。

想起见到他的时候,没有想象当中、电影里面的奔上去拥抱,就是那么笑,然后自然地并肩一起朝前走。

网上有人写文章,讲两个人在一起是要把人当人看,他/她不那么光鲜的那一面是最正常的,能在一起做各自的事情已经是最好的陪伴。

晚上电视里放《山楂树之恋》,看得感怀。可总觉得,我们真实的故事比电影精彩。

 
最短的一个春节。
没有准备新衣服,倒是有红色的新袜子。
翻出每年只在春节才背一背的红色手袋,里面不再有红包,而是带着书本、塞了课程的ipod.除夕当日下午轮不上参与准备年夜饭,但能在小屋里看看英文,姥姥翻出一个用了一半的1984年用来记农场物资使用情况的硬皮本给我做练习本。
小姨有了新男友。表哥也终于去领证了。大姨是聋哑人,比划着问我有没有男友。
外面不断有鞭炮的声响,电视里都是大联欢。

姥姥家只阳台上有手机信号,
每一段时间就跑过去接十几条或几十条拜年信息,一些看出来不是群发的就回过去,
一些看起来太过感怀的不知如何回过去,一些来自大洋彼岸的会带来些惊喜……
最后终于看不过来、回不过来。
每年此刻出去走一遭,都满是火药的味道,抬起头甚至有烟尘掉进眼睛里。
今年从车窗里望着远处起起落落的烟花,觉得,不再有小孩子一样的激动、浮躁,到有了几分大人的现实——看到84岁的老人仍然健康矍铄,父母的人脉越铺越广,自己的未来越来越明朗…… 心里有人、有家、有理想,不愁衣食,有人能相互理解那最疲惫最脆弱的一面,不过就是再过了一年。

人说本命年要辟邪,一直不信。
谁想到年初一就被击垮了。
在家休整,身旁没有人,但心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