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没什么好说的,我打算坚持。自从高三那年的事件开始。再怎么撺掇我,都不会用那些下三滥的、哪怕是灰色的手段。
因为哪怕做出一点不妥,我都会睡不着觉。这辈子都不是当奸商的材料。

最近,想到了大二的时候去参加JA的活动玩过的现金流游戏。还清晰得记得,那次败得很惨,很快就赔钱。
是因为不了解市场规律。

最近悟出两点:
1 想舒服,要么放弃,要么快速学习。
2 永远不要看自己已经拥有什么,那些很可能并不属于你。眼光放在近期、远期你要完成什么。

横扫很牛X么?不,真正牛X的人是拿到第一个offer就是Dream,然后withdraw其他所有,安安静静去利用好时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
有钱很牛X么?不,真正牛X的是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知道要怎么花的人。
身边人多很牛X么?不。真正牛X的是身边每一个人都彼此相互信任、互相学习的人、随时等着帮你。


 
感谢有好朋友和好工作,2011起,有机会和条件自助旅行了。

旅行的目的,原本只是放松和见朋友。

没想到,旅行本身产生了意义——10天浓缩了文化、风景,更浓缩了选择、感情、思维和感受。

2011年6月的纽约,让我确认要离开北京。

然而,2012年1月的巴黎,让我确认要留在北京。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层的一隅,有复制中国的苏州园林。独自徜徉其中的那个下午,我的心思全然不在欣赏艺术,而在付出与得到的纠结之中。这一切是否值得?是否必须?是否必要?是否危险?……

站在美国的土地上,当时即使身边是熟悉的小环境,我考虑的东西,竟然还是自己。会在乎自己是否得到了认可,得到了喜欢,甚至付出是否得到了回报。

这不是一些人的错,不是一些关系的错,只是时机不对,当时人和人的状态不对。

是还没有找到一件真正能够“忘我”的事情,没有到达那种状态。

我不甘心。

也不认为这是换个环境、多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

于是,2011下半年,一边战战兢兢地决定,一边大胆地尝试。

尽管貌似因此失去了太多,甚至是一些世俗眼光看来很难得的机遇。

1月的巴黎,和友人一起看过太多作品,才终于明了什么是热爱。

既然学画,就是可以坐在卢浮宫地板上这么学。

那为什么其他事情不可以呢?

文艺版本,热爱就是你胡乱地坐在地上任它全部的光线和气息围绕着你;

普通版本,热爱就是你敢于在ta面前放下所有伪装,坚持做你想做的事情;

213版本,热爱就是搞清楚为什么有时候工作6小时要烦死,而有时候工作12小时能开心死……

热爱就是你做什么,就想直接去做,等一天也要死人。

当你看到一个曾经就要破灭的理想又有了重塑的机会,会发现,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有时候离开容易,留下难;留下容易,创新难。有理想,如果不试试,怎么知道有多难。

 
上周老板不在,我突然成了类似manager角色。
想了好多事情,也尝试做了好多事情。实验精神发挥出来了许多。
压力还是有的。周日周一休息就赶紧放松、锻炼、挥霍(祖母的厨房啊,提拉米苏啊,一茶一坐啊,将太无二啊,无印良品啊,香山啊,蕉叶啊,碟中谍啊……)

想了一下,自己到底有何德何能才可以站着说话?
最近一个多月也有好多人问:之前你到底是怎么survive下来的?

对未来的一点点好奇,对人的一点点关怀,对思维的一点点热爱……但似乎还不足以回答这俩问题。
大概就剩下淡定。
甚至也不是淡定,就是深呼吸。

人有好多系统,比如什么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免疫系统……
但我感觉其中唯一能受人的意识控制的系统,就是——呼吸系统。
我无法跟血液说:不许流了!无法跟免疫细胞说:别把螃蟹肉当敌人啊!无法跟胃说:你别动了!……
唯一可以用意识控制它快、慢、启、停的,就是呼吸了。
感谢上苍可以留下这么个功能给人类。
让人类可以通过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从而某种程度上带动身体的其他系统也都尽快回到正常水平,从而能够让人的各种功能(比如奔跑,也比如思考)发挥正常水平。

其实无论什么修行,都只不过是在说—--
在那些不得不保护自己、奉呈自己、怀疑自己……的时刻,
(生理上)我把几秒钟关注在呼吸上,然后(心理上)自然让自己关注到事情上。别的什么都没做。

thank nature!
 
春节期间发过一篇叫《买东西》的博客,讲述我对过去一年购物单的反思。
其中一个细节不小心被DR同学捉住了,然后我argue了一下,暴露了一些数字,再然后…… 评论彻底歪楼,变成了一场袜子问题讨论。

有朋友被我袜子的数量shock到了,
我也被朋友(女)的袜子数量shock到了!
甚至有朋友猜测袜子和人的一些特征是否有关系呢?甚至说我们做个心理学研究吧~


最初的心理学研究始于内省。我就从内省开始把。

为了内省得不飘渺,首先要看一些事实:
今天,我不得不精确地去数了一下衣柜里的袜子!!!
先说一下结果—--我现有65双袜子。其中丝袜10+双,剩余多为棉袜。棉袜中一半以上为白色,其他为黑色、绿色、红色、浅蓝色、灰色、卡通图案、条纹图案、圆点图案等。
最旧的可能是几双初中时候的,也可能是小学时候的;最新的是2011年12月买的。

我之前觉得这个数量蛮正常——因为这个数字曾经更大。在过去的两年我基本没有整理过袜子,一些太旧不能穿的被我春节期间清理掉了;母亲和我的袜子晾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她偶尔会错收走我的袜子(当然,只有白色、黑色棉袜和肉色丝袜会易主,别的不会)。

或者说,无论如何,我都不太相信10双是可能的数量!
因为”袜子“只是一个很大的门类,不同季节要穿不同的袜子,比如很短的棉袜和短款丝袜只能在夏天穿,厚的裤袜只能在冬天穿……
和”袜子“能够同级别的东西,应该是”上衣“、”裤子“、”鞋子“,而不能是其下属门类比如”短袖衫“。
所以,假设一个人每天都要换衣服、也都要换袜子,
那么,如果”袜子“和”上衣“是同一级的,
夏天穿的短袜+丝袜的数量 = 短袖衫的数量;厚棉袜+裤袜的数量 = 厚长袖+毛衣的数量;
全部袜子=全部上衣的数量。


如果说一个小康家庭的女孩子只有10几件上衣(短袖、长袖、毛衣……的总和),打死我也不相信,至少我知道,球球的上衣数量远远超过她的袜子数量。
但为什么可以只有10几双袜子呢?……

我想到了一种解释是:很多人没有像关心、热爱自己的其他部分那样,关心、热爱自己的脚。
反思一下,为什么我偏偏这么关心、热爱呢?
可能我小时候是跳远运动员,每天有很重要的一段时间是在跑步、跳远等训练。脚对我来说是每天都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部位,它也会痛,也会热,也会皮肤干燥…… 并且它对我每天的状态(包括心情、生活方式、压力、成就感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而袜子对脚有保护作用,也和鞋子有一个配合的要求。例如太厚、不透气的袜子会热,太长的袜子也会热,太短的袜子可能边缘处恰好和跑鞋一起容易磨…… 
总之,在那段如同”靠腿脚吃饭“的日子里,培养了对脚的关注,顺便有了对袜子的关注。
 
好,如果这个解释(对脚的关注)成立,那么我也应该有很多鞋子才对!
没错,是的!
但我的鞋子数量多少呢?……还没来得及统计,猜测大概是30+双吧。
有人可能质疑:鞋子和袜子功能不同,袜子很多时候还是看不见的,但鞋子除了保护脚、便于走路和跑步等功能,还具备更强大的外表上漂亮等功能,而且季节性比袜子更强,数量应该比袜子更多才对啊!你怎么解释?(你是不是袜子癖,快说,快说……)
我要说,除了价格问题之外,我在国内买鞋困难是一个重大的阻碍因素。如果没有这个阻碍,我的鞋恐怕真的会比袜子多。
看一下即使在这么险恶的购物环境下,我有多少”种类/功能“的鞋子就好了,至少是 18 种:
皮质船鞋、布面船鞋、矮跟皮鞋、矮跟鱼嘴皮凉鞋、布面高跟鞋、皮质长筒靴、皮质低筒靴、
高帮帆布鞋、低帮帆布鞋、普通跑步鞋、轻便型跑步鞋、气柱跑步鞋、涉溪鞋、纯白布鞋、”飞跃“跑步鞋、
皮质夹趾拖鞋、皮质普通拖鞋、塑料夹趾拖鞋……
(写完我已经不认识”鞋袜“这两个字了……2012会少买袜子的。但会继续尝试去买更多种功能的鞋,比如板鞋、徒步鞋、登山鞋、高跟皮鞋……)

对于脚来说,鞋肯定比袜子更重要。
每天早上出门前最后一刻,我脑中一闪而过的几个念头是:今天什么天气、需要去哪儿、需要走多少路——所以要穿哪类鞋脚会舒服,然后才是裤子什么颜色所以要哪双……

每天,我们不是用脸,不是用手,不是用大脑,更不是用网络,而是在用双脚与这个地球亲密接触…… 爱它们,让它自由地呼吸吧~ (NND,写到这儿,鞋履公司、袜子公司、户外用品公司们应该赶紧投拍新广告……)

关于什么泡脚啊足底按摩啊什么的,俺就不罗嗦了……

嘲笑自己,娱乐大家。

另祝被折磨的Tina同学的双脚早日恢复青春活力。
 
在2013年以前,我不适合连续10天以上待在北京的假期。
这个结论来源于春节假期——在家一躺,尽管脑子还经常运转,但身体和整体状态基本进入了“享清福”的老龄化状态。人是应该在丛林里、原野上活跃的动物,不是夜行的蝙蝠,也不是树袋熊。幸好按时去上班了。

立春前的几天,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看起来发展得异常顺利。
比如姥爷的病情,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
比如工作状态的找回;
比如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比如英文图书的试读。



下周,现实会扑面而来,我无法独自承担,
还好还有时间进行更多武装、聚集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