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R私人志 -4- 那一年,我们没有钱。
Picture
那一年,我们没有钱,
甚至买回一个本子,
都不敢提笔写下什么。 

那一年,我们没有钱。
年轻的我们,
小心翼翼,
信誓旦旦,
什么都想自己扛,
直到有一天被什么东西快要压垮了,
才想要跟你说。

Picture

那一年,我们没有钱。
这张普林深秋的照片,
始终是每个凌晨关机之前,
能看到的一丝温暖。 

那一年,我们没有钱。
各自为着理想。
想要去远方,
也没能成行。
Picture
Picture
半年了。让我们继续在一起。



 

年初,在原来的blog写过一篇2010愿望清单。其中核心的部分是:
“其实,这一年只有一个愿望:认真、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
没达到。今年,有一些时刻,我的反应不够快、不够坚决,还是妥协了。我只能说,在每一个值得做选择的时候都尽力了

“以下是一些事情数量上的标准,帮自己更快地记住要做什么。”
1希望能找到人在一起。”
达到。尽管大部分的时间我们并不“在一起”。很佩服他…… 在那么远的地方,仍然感觉很幸福。

2旅行1次以上。”
达到。和他去了苏杭。自己还因工作跑去过上海。当然,还去过武汉、石家庄:)

3认真读书,总一千万字以上;1-2门感兴趣的学科,基本达到该学科大二学生水平。”
完全没达到。因为工作特殊的原因,我在这个方面做出了绝对的让步。今年,完整读过的书竟然是个位数。而也是工作的原因,对一些感兴趣的学科有了感性的认识。水平不敢说,可能对学科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了些。

4观看优质演出、参加学术或文化活动共10次以上。”
达到。且拓展了一些方向例如民乐。

5保持身体健康。锻炼身体,3小时以上/周;做更多健康食品;继续养花;”
达到不足50%。只有不到1/3的周达到了锻炼目标。小感冒得过几次,总体的身体状况处于体力精力透支的状态里面。做东西和养花都只坚持到春天。

6每周写作,是对生活状态和思维的记录和检验。”
基本达到。零星写几篇博客。

7工作质量和效率均高于今年。”
质量还很难评价。效率肯定高了许多。当然,工作总量基本是翻了一倍。

8认真对待电影、音乐,以及有品质的电子资源等。”
3

9对物质践行LOHAS的态度,以珍惜和环保为目标。”
达到。

10对人更开放、更认可,能与表面差异大的人做朋友。”
达到。

于是,总结起来,在完成愿望上及格了。主要牺牲的部分是读书量和身体。




2010 List(文艺):
My Music

1 DJ Youdai Podcast

2 郝云

3 万能青年旅店

4 Patti Smith: Horses

5 Enya: sumiregusa

6 The XX: XX

7 山人乐队

竟然想不出10个…… 那些在ipod里面随机播出来的旧音乐们

 

My Book

1《我所知道的普林斯顿》

2《理想的下午》\《流浪集》舒国治

3《大学有精神》陈平原

4《孤独六讲》、《给青年艺术家的信》、《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

5《组织行为学》

6《休克主义》娜奥米.克莱恩

7《此时此地》艾未未

8《今天》87,香港国际诗歌之夜

9《当我们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

10《创意工具》

 

My Best Movie

1 Up in the Air(在云端)

2 Cadillac Records(蓝调传奇)

3 Inception(盗梦空间)

4 Social Network(社交网络)

5 Toy Story3(玩具总动员3

6 Le hérisson(刺猬的优雅)

7 3 Idiots(三个傻瓜)

8 Logorama(商标的世界)

9 The Interpreter(翻译风波)

10 让子弹飞

 

My Best Live

【现代舞】阿库·汉姆 《相聚》

【音乐】2010迷笛音乐节

【音乐】古琴名家北大专场

【音乐】《水墨江南》吴玉霞琵琶独奏音乐会

【音乐】2010摩登天空音乐节

【音乐】Rhapsody2010北京站

【音乐】万能青年旅店2010石家庄站

【音乐】郝云北京今夜不插电

【话剧】王翀《哈姆雷特机器》

【话剧】人艺《原野》

【实景】印象西湖

 

活动:

我不记得去过什么。不多。信息海啸般扑来,很多很快就会忘记。

 

2010特别感谢

感谢所有支持过我和伤害过我的人。

有很多人离开了我所在的地方,不一一说出你们的名字。

去年平安夜一起吃辣蜗牛的人,去年一起谈理想谈八卦的人……如今都已在远方。

好在是,去年此刻在远方的人,今年可以回来。

 

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很多的限度。

比如知道只要每天能睡那么多觉,就不会过劳死。

比如再也不害怕失败。

比如知道自己真正在乎什么。

 

恐怕在春节前不会有精力写关于自己的总结。留到210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回头,也不得而知。

这个年末我回归到原本,拿起了笔,偶尔放下鼠标和键盘,一些东西暂时不放在网络上。

人生的火车轰隆隆地向前跑,即使它的动力只是几匹白马,甚至即使马脱了缰,它也会自己沿着轨道向前滑动。



 
今晚,母亲大人说的。
I got it.


觉得自己很努力,甚至别人都欠自己的似的…… 但在父母的眼中,还是不够。
母亲大人可以一直11点睡觉5点起床,周末也不过是睡到7点再加个把个小时的午觉。
可以工作6天半,再干两个半天的私活儿,另外半天用来做准备工作。
即使是假期可以轻松的日子,也不过就是看两集电视剧,或者自己出去买个东西,要么也就是回家几小时去看老人、干点活儿。
生活过的勤奋忙碌而充实,从艰难一点一点好起来。
而老爸,更是连私活儿都不会沾,总有思考不完的事情,拿着一份我认为远在正常线以下的工资,每月只花掉不足500人民币。


我们的路还有很长。
做不到分秒必争,却一定要持续地努力。
 
Picture
这篇关于电影《刺猬》的只开了一句头,贴了一张图,便搁置了很久。
直到在公司已不用的前台上发现一本过期的《艺术界》杂志,读了其中关于Art Youth的专题,才更近一步地想到“文艺”的话题。
----------------------------------------------

最初这位托着摄影机的小姑娘,让我想起A,仍然在执着追求梦想的小孩。
而这位门房,50岁的女人,让我突然想起自己在初三时候曾经有过的一个想法——做个普通的能有吃有住的职业,然后看那么一辈子的书。
而那位儒雅的有全套音响设备的日本男人,无疑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

小女孩是个文艺少年,而门房和日本人都已经是文艺中老年了。3个人,恰好揭示了文艺青年最安全的3种生活方式:
第一种, 生长于富裕家庭,且家庭管教不太死(尽管可能表示反对,至少不会没收你的摄影机)。
那么,你有不断接受教育的保证,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空间。讨厌家里的人或者家里人安排的生活也没关系,反正你可以自己文艺。就像小女孩。
第二种, 自己先在事业上奋斗,中年后有了资本,便可自在地追求高品质的文艺,比如建一所房子,装一架投影,去购置喜欢的精装书……即使家人离世,也还自有一番文艺天地,更有资本和心态去寻求新生活。就像日本男人。
第三种, 做个稳定的、能养活自己的、空闲时间较多的职业,做不多好但不会犯错,不需花费太多心力,同时自己有一番不那么华丽但是充实的文艺天地,有那么一间小室藏着一架子的书,有那么一只小猫只有你知道它名字的来源。就像门房女人。

第一种人,说不好,有些可能可以玩出些名堂从文艺青年变成艺术创作者,从而变身为“艺术青年”;有些可能长大后就不再玩,踏踏实实做其他工作去。
第二种人,有些可能成为高端消费者或者投资人、收藏家。
第三种人,他们自生自灭,大多数人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

这三种,没有谁比谁更好,都能自在。
而这三种情况以外的其他文艺青年,就挺容易得瑟、纠结、浮躁甚至愤怒…… 因为找不太好生活、社会和文艺的关系。

上面提到的那期《艺术界》,探讨的是与“文艺青年”有所不同的“艺术青年”:
“文艺青年”主要指所有喜欢文化和艺术的年轻人,而“艺术青年”指那些参与艺术创作的年轻人,无论是职业性的艺术创作还是商业化创作。
总结他们的核心矛盾冲突为:自我身份认同增强,渴望成为独立个体但深受限制;社会身份认同改变困难,追逐中产阶级梦想但缺乏安全感。

而在《刺猬》这部有点小闷的法国电影当中,社会是远的,身份也是远的。在中国,这样的情境大概极少会出现。
三个人都保留着敏锐的眼睛,通过眼神、通过镜头、通过交换小物品……

出现内心冲突的是女人,她因为文艺的爱好,而暂时获得进入日本男人视野甚至家庭的机会,某种自己之前所不在乎的东西开始要在乎起来,小小的自卑、羞涩与忐忑,大概是她20多年前就经历、挣扎过而当初放弃、逃避掉的,而今又重新捡起来。
现今过了小心情这道坎,她即将面对的恐怕是更大的关于身份认同的挑战,但电影让她离开了我们。永久性地逃避掉了那些即将到来的窘迫。

我想,所有的文艺小青年们,原本都期待一个好结局吧,童话一样。
电影只是告诉我们现实如何。它没有堵住通往童话的路途,只是让女人还没到那一刻就被不相关的不可抗力停止了脚步。
世界只剩下了两个人的错愕,便再无其他。

同时,想起一部中国电影,《孔雀》。
按道理,应该拿来类比的是同样出自顾长卫之手的《立春》。但很奇怪,我的第一反应是《孔雀》。
《立春》讲的已经是有着艺术梦想的文艺中年,把通向艺术道路上的种种诡异直接揭示给你看,有些看起来甚至已经觉得不美好,觉得窘迫甚至残酷。
《孔雀》虽然与文艺并无太多关系,但它仿佛在传达大多数小青年的状态。文艺就像姐姐用布自己努力缝出的那张降落伞,追寻过,绚丽过一刹那,此后就又成为抽屉底下的一大块破布了。


 
以前看过电影The Last Days,讲Kurt Cobain。是晃动压抑而且淡漠的。
而我,很难归纳这个深秋到初冬。

2010年12月15日,这个看似很平常的日子,成为了一年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的终结。

在站台上等待下午3点的地铁,从上地站向南望去,冷风,交叉的城市铁轨,能想象到的远方的繁华,突然才发现……距离上一次注意到这些事情,已逾25天。
终于在ipod里装进了朋友推荐的“万能青年旅店”,距离上一次听到新的歌曲,已逾一季。
提琴声,小号声,成为能看到中关村与西山的地铁车窗的背景音乐,仿佛是突然一声紧急集合的哨声,呼唤哪些睡着了大半的意识。

当邮箱第一页所有的标题都没有了黑体。当办公室的另一端传来几位旧日学员讨论现状的声音,
突然神轻气爽了。
两日前梦中释放的那种压抑,突然可以不在乎了。无论结果如何。

刚刚远去云南的旧日同事,去年的此时曾睡在一张床上交谈至深夜的小女生,寄来的围巾竟和自己秋天买的是同一款。便突然很想寻她而去。。。

I' m coming back.

 
偶尔看到的一个帖子中提到的一句话,改写如题。
想到了我的工作。突然醒悟。

他们走的越远,你就越成功,
他们走的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你身边走的越多,你就越成功,
走的越超乎想象,你就越成功,
……

所以你做的事情不是要对他们好,而是要把他们踹得远。
他们走的时候,而你还在原地。
这就是教育了。
真伟大。
明知道要分离却还要在一起的伟大。
明明看透了却还不厌其烦一起开心,甚至自我催眠到真正开心。
然后轮回,还是渐进式的轮回。

原本想的一些事情是错的,还是太狭隘,太自我,那些喜欢的时刻无非都是浮云。

为了他们走的远,所以要形成安全型依恋。
但原本就安全的孩子那么少,所以工作才有了难度,也才应该有限度。

神哪。
科学点吧,专业点吧……

这个冬天,有必要重新去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了。有必要重新审视重新规整自己的想法了。
 
今天,但也是一种警醒。也想写一篇反思的blog,像DR的那篇一样,
只不过是要写一年的。
多么复杂艰难的一年。会有各种错误,各种失败,各种痛苦……


似乎今年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选择了你。
按2001为跨世纪的算法,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将至。
而你不知道这样一个时刻,我多想和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