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11/25/2012

0 Comments

 
这是无法平静的一周。
尤其当最后一天看到这样一个报道的时候——告别卢安克。
http://chai-jing.blog.caixin.com/archives/49043 

几年以前这是心中一个理想。一个做到了无我,做到了真正的教育的神话。
然而看到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的、看似合理的、中年的选择,我觉得,这没有错。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是一个多么绝对化的、无法衡量的目标。

但事实上,我想他的学生终究会理解,无论他的教育做得有多好,老师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有他多种方面的理想、考虑和选择。

尽管还不知道他去越南是做什么、爱情和家庭如何,但我想要祝福他。

从小,做教育的父母就总是试图在告诉我什么是一个真实的人,一边用行动告诉我说教育是不计较的付出,一边反复强调他们反对蜡烛的比喻——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这个世界没什么值得留恋的,除非你把自己的美好留给世人。

这一周,看到了几场伟大的艺术作品。包括沈伟的舞蹈、李安的电影……
这一周,向不止一个人,讲了真话,告诉他们更多的事实真相……
这一周,没有一天在23点以前回过家,甚至知道父母也没有来过……
这一周,我在思考,到底你想要怎样的自我,和怎样地去帮助学生
……

在看到少年pi的时候,没有读过原著的我害怕接受一个后果,就是他最终没有到达太平洋的另一边;
在看评论的时候,我也害怕接受一个后果,就是他讲的第二个故事才是真相;
在看到许多文书的时候,我也曾经害怕告诉学生,你的新版本不如旧的好;
在最劳累、也得不到什么支持的时候,害怕事实的真相其实是我选择的那个人、那条路其实并不适合自己;
但希望就那么客观地摆在那里—--
最差的情况,有可能就是最好的情况。

“创作就是建立归属的方式。青春期的孩子通过行动得到感受,从感受中才慢慢反思,反思又再指导行动,所以他说,靠说话是没有用的,只有与创作,让他们一起进入和完成那个“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的故事中,感受会象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再来滋养一个人。培养了基础的行为和感受力再来解放他们的思想,“否则会乱”。 ”

一个人如此,一个组织何尝不是如此。
但这件事真正做起来,是有多难。

这个世界
没什么值得留恋的,除非
你把自己的美好留给世人。

 
一部电影,最牛的不在于效果,不在于情节,在于你看完N年之后,仍然记得它在讲什么。而那个东西对你很重要。
李安大概就是这么个大导演。

所有的情节你往现实中联想,都会觉得毛骨悚然。
而经历过这一切的少年大概已经可以成佛了。事实上他后来长得很像佛,不是么。
在最艰苦的时候一度长相很像耶稣,不是么。

最近在想,信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是一种我一直都有但一直搞不清楚的东西。
但搞不清楚并非因为我应该皈依于一门宗教或者一种神,而是应该去经历更多的事情。

观影前在人大附近的酒吧里,我跟MJ说,我最近在做的事无非是还事实以真相。
没想到还会和电影有关系。
而源在做的事也是如此。

而豆瓣上的标记、评论、争论、引申……正在持续地刷屏。
我想真相不一定是残酷的。
但没有现实感是最可怕的事情。
 
北京寒冷的时候。总想起年初在布拉格,青旅附近街角的那家甜品店,卖热饮,一种热巧克力非常浓郁。
曾经端着一杯巧克力和一杯拿铁,在地铁站口等约好了同游的网友,没见过面,已经觉得很温暖。后来那个下午和晚上一起逛、一起吃饭、一起去酒吧喝酒、一起去听爵士乐。。。

逃离,总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去年的此时,想的是,只要挨过了某一个时间,就可以去逍遥了。
没想到,在矛盾面前,自己的内心仍然是想要抗争而不是逃离的。
回想在学生时代的每一个选择,莫不都是如此。
人就是这样才能活出自己的。

如今,将近一年了。
每当很累的时候,都免不了想过逃离。
但几句话、一杯茶,这事儿就过去了。

越活越年轻,并不是不可能。
有时候,年轻和成熟一点都不矛盾。

不断地跑步,不断地演讲,不断地用心倾听,不断地写作,慢慢这世界就会改变成你梦想中的样子了。


 
昨晚的国家大剧院,是60后奇葩人士的聚集地。
吸引这些人组团观看的演出,是沈伟10年以前的作品。
数不清池座中有多少是上过《艺文中国》的,处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先锋性的人物,比如徐冰。
偶尔,我有种自己也处在教育界先锋派的幻觉。

沈伟的开场介绍,他就那样直接地站在舞台中央,讲他大体的灵感来源,讲抽象的现代舞可以如何观看。
其实你只需要观看。

他在《春之祭》中创造的关于身体的可能性,关于人体运动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更多的,却是在展示静止,以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看似运动的躯体,有那么一部分永远的静止,大部分的时候,是上半身。
而《天梯》当中,也存在一定的探索,探索了人体的微运动,以及两个个体之间力量的关系。

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绘画、戏剧、影视等所无法取代的震撼效果。
而《春之祭》和《天梯》都做到了这一点。相比之下北京奥运开幕当中的《画卷》只不过是向大众的一次普及表演。
虽然10年之前的编舞,在今天的我看来已经不算有多先锋,但震撼仍然是巨大的。
除了身体可能性之外,那种对艺术、对运动、对情绪的专注,让人无法抵挡。

突然想到的一点是,有人说,要把一件事做好、做专业,至少要10000小时。我计算过,至少3年。
但是,如果想要把一件事做到先锋,要多长时间呢?看到沈伟这样的60后,虽然早早在纽约等地已经算是艺术圈知名,但真正来到国家大剧院也要今日,那么我想,大概这个答案是以同样的坚持和强度,30年。
那么我们还差很远。无论是3年还是13年,就先不要想什么是所谓的成功了。

专注一件事,做下去吧。

《天梯》官方照片
《天梯》灵感来源,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保罗.德尔沃画作

一言

11/19/2012

0 Comments

 
每个周一休息日,我都想写辞职报告;每个周日见到学员,我都开心得活蹦乱跳。世上没有人能够妨碍一颗喜欢直接接触人、喜欢做实事的大脑去寻找它的愉悦。

这几年来,越来越发现,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很少。而leadership无非是
1)你注意一些可能更有价值的事情
2)在与你相关的某种作用下,有更多的人做这样的事
只有这些才是关键。其他的一切,都只是手段、和手段之下产生的效应。
心理学的背景,和天生的敏感,让我无处不在感觉着人们注意力的流动方向,人们动力的大小,人们因此产生的情绪。。。

然而这世上真正值得坚持的东西,永远都是那么一些。坚持就好了。
懂道理的人很多,能和任何人都讲得清楚道理、让任何人都能去做的人,就是佛祖了。
其他的人处在不同的层次,继续着自己所在层次的纠缠。想要不纠结,就只能“修炼”到下一个层次去。

“大数据”不足以概括这个时代的特点和我们即将面对的未来。
原子经济和字节经济的比例也不足以解释现在我们所处的进程。
我们即将面临的时代是一个混沌时代、一个模糊时代、一个自定义时代。
界限的模糊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每一个领域当中。
精确变成了一种追求,而不是标准,因为你再也没有绝对的精确。

一些物理理论和现象将在现实的人际和社会当中产生,或者说,这些词汇本身可能就来自于人的主观印象而不是客观物质。混沌、相对、纠缠…… 人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逐渐向这些方面转移。而这些本来并不存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然而如何解决自己创造出来的问题,答案似乎就在那里。

有没有人想过,当字节的部分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意识也就变得更加强大,虚拟世界变得更加强大。而它们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将前所未有地放大。
人们用来解决意识问题的方法,似乎还是意识的。那么,无非是要跳出这个圈子才能解决。
人们用来解决意识问题的方法,并不像《inception》说的那样要进入更深层的潜意识。无论有多少层,都有跃层、反转的可能。
很简单,停掉它、清空它。

今天,我见到一个女人,在上地铁的时候丢了手机,于是在车厢里精神病一样地对全车人讲话。
或许过些年,我们就会看到像狗血的“失忆”情节一样的“服务器当机”、“丢电脑”、“丢手机”……情节出现在现实中、戏剧中。。。
我们像儿时忘带了作业的小学生一般,坐在课堂上忐忑。

或许唯一伟大的电影是那个叫黑客帝国的家伙。
人类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和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对抗。当这个东西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人类心智却越来越退化。
古代,一个人的大脑里装着整个世界——这个他亲自去感知、去构建的世界;
而现在,一个人的大脑不再装着整个世界。他认为真实的世界存在于字节里,而字节是他人搭建好的。
哦,无助,纠结,恐惧,困惑……随之而来。现今人们往往感知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离真相越远。似乎没人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真实。就更不用提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

有谁能坚持要装着整个世界,谁就可以幸福;
有谁能坚持帮助别人能够感到自己装着整个世界,谁就可以赢;
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在某种方面贯通自己与这个人造世界的项目,可能获得很大的效益。

这个世界上值得坚持的东西,永远只有那么一些。
不要放弃去寻找真相,而不要忘记自己也是世界的一分子。

震动

11/15/2012

2 Comments

 
这周以来,有几件事在震动。

YCJ说,我们是教育界的摇滚乐。
LY从上海来到北京。
学员自信地怜悯着美国的大学。
我争过了相似的竞争对手,却还没争过传统竞争对手。
看了CNN平静的视频报道。
得知沈伟当年也在美国城市的小餐馆里郁闷地喝酒。
看到对蔡明亮的采访,关于他给卢浮宫拍的电影。真的是下一个玻璃金字塔么。
甚至,郭德纲的哥伦比亚大学演讲。

哦,这个世界需要先锋。不要顾及20几岁你在做什么。
真正重要的是,做那些你现在天然就想做的事,并搞清楚40几岁你希望自己做什么。


 
自己坚持的东西,真的要坚持到底。
事实证明,对了。

最近的各种受阻、了解到有人在积极发展自己新的idea,真是一件强力激发灵感的事情。都没有理由不纠结一下。纠结的结果,就是产生了新的想法,通透了新的路径。
劝早睡的人,大概都还不够了解我。
但我又清楚,其中许多人,是关心、爱护。
从这种角度上,我只是个不靠谱的年轻人。

大概从明年开始,我也想运转一个小项目。
21世界即将改变大局的可能不是商业,而是技术吧。
 
这部话剧的免费观摩版,同去的朋友中,似乎只有我一人看懂。

如果你放下想“寻找意义”的目的,去安静地感受它,自然能够看懂。
当他说出英文名字叫《Limp》的时候,我更加确认这种感觉是对的。

难得的舞者、难得这么近距离,你可以看到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骼的动作。
而台上的干草也那么美丽,就更不用说树枝。

这种创作是缓慢沉淀、厚积薄发的过程。这样才会美。
在提琴等声音响起的时候,我笑了。

而想说的却不是话剧。
话剧无非是几个人去感受真实、呈现自己看到、精炼过的现实的过程。
许多行业所做的事情,都是如此。比如作家,
当然,里面还会有一些组织、营销、技术问题解决、的事情要做。

 但慢慢地,在想,具体想要做的角色是什么。
如果我真的想要搞清楚一些事、做成一些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