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日子,在家乖乖吃饭、睡觉、干点活儿,比如收拾屋子。
我的职业病,大概并不仅仅是看到什么话都想“砍废话”,而是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要“反思”一下。

1 你真的需要买那么多东西嘛?
躺在床上,梳理了2011一年的网购记录。发现:无用的物品(即用过次数0-5的物品)价格总数,占总数的约20%;绝大多数的网购发生在23:00以后,但购买时间和是否有用并无显著关联,这证明我不在上班时间网购,以及购物水平发挥平稳……
但凭着记忆,我发现,那些无用的物品,大部分都是“第一眼”就购买的。也就是当天看到这个东西,当天就下单了。
为了降低这种无用消费/非理性消费,建议把想买的东西放在购物车上,如果第二天或过几天再来看,发现还是要买,才下单。
碰到那些“秒杀”怎么办?当即想一下这是否属于1)我一直使用的(比如固定吃的一种巧克力) 2)我一直缺少的(比如我缺长袖衫和打底裤)。 如果属于这两种之一,就买,否则不买。因为只要不属于这两种,那么很大可能性是,买到了一个可以跟妈妈称赞的“很值”的性价比高的东西,但这件东西可能未来一年一次也不用,你都没有给它发挥“性”的机会。

2 有什么早就不需要买了!有什么东西一直没买?
整理了衣橱,把所有袜子配成了双,所有衣服按薄厚排序……发现一些惊人的事实。
1)改变叠放方法并清理出已经2年以上没动过的衣服,3开门衣橱绝对是够用的。
2)完全不用买(2-3年之内绝对用不完)的东西是:白色短袜、直筒牛仔裤、黑色背心;
3)很短缺的物品是:(List省略)……
每次逛商店的时候,其实心里想的并不是我缺什么,要买什么,而是习惯性地去看那些经常能买到东西的货架。
另外,发现三件事:
1)最常穿的衣服,没有一件是网购的(在专柜试好到淘宝买打折的除外);
2)和比自己“更懂”穿衣的人一起逛街买的衣服,穿的频率都很高;
3)旅行中顺便购物买的衣服,穿的频率都很高;但打着“为了出去玩啊”的旗号在旅行之前买的衣服,穿着频率超低。
可见,至少对于买衣服这件事,我适合“走出去”。最近两次出去,更是体会到了在美国和欧洲购物的乐趣——法国的药妆打折时价格只是国内代购的50%多一点;一些国内有点小贵的牌子在国外很亲民;一些在国内不敢逛的店在欧洲是可以逛的而且还可以退税,打折后的价格,大牌的话比在国内买高街还低一些;荷兰人高而且脚大,所以剩下来打折卖的鞋子都是我这么大的。
而在走出去之前,最好一个月不动荷包。

另,记住:所有的物品照片都是骗人的,除非照片是你自己拍的,想象一下如果这件衣服不是照片里这个人穿的话……;商店的镜子也是骗人的,除非你把镜子里自己的宽度*110%甚至120%……

3 有什么东西,再多就得开始送人了?
有那么一些东西,每多一个就高兴一次,但实际上占据了家里大半的墙壁或者一个角落,其实在未来5年恐怕都不需要再买了……
这些东西是:纸质书、毛绒玩具、杯子、铅笔、记事本、香水、蜡烛。
 
想平和休息的春节,没想到过得不太平。
先倒两天时差,串两天门看长辈,辅导了一天学员,然后感冒了两天,之后姥爷住院了……

背着一个每年只有春节才背的小红包,围着一个只有春节才围的红色大围巾,第一次开始给晚辈红包;
拿着钱不知道怎么花,人民币在贬值,美元相对人民币在贬值,看欧元越开会越动荡,中东像是要打仗但基本还是打嘴仗……;
感冒的时候卧床喝水看了几集朋友推荐的英剧觉得人生灰暗——Black Mirror一定是《美丽新世界》的具体化版但仿佛已经离我们这么近;Sherlock太聪明又性感仍然无法拯救世界,那么我们还建设啥社会呢……;
体重增长了,但见面所有人都说我瘦了,难道一双靴子真有这么大威力么?如果有,真要感谢当时那位荷兰帅小伙儿;
第一次理解了“置办年货”的好处——即使感冒了,也可以宅在家好几天不出门但每天享受诸如自制的奶酪火腿蛋堡的早餐、牛排和蔬菜的午餐、英式下午茶以及健康中式晚餐……然后只要再有一只Kindle,日子似乎就可以过下去;

但这终究都只是表面,有一天你85岁了突然发现自己脆弱得稍微一动换就进了医院插上了各种管子……不能吃牛羊狗肉不能吃鱼和海鲜不能喝酒,用药就胃出血不用药还脑阻塞……
剩下的还有什么? 那些在你插着管子的时候还能想起、还能享受的东西,才是你在没插管子的时候应该去追求一下的。
 
这次旅行,感触实在太多。关于游记,回程飞机上开始动笔,但4个小时过去了,流水账式的游记才写完了2天的。万言讲不清充实的一天。
这就是生活。无论怎么解构,文字都永无尽头。
于是,还是分主题写总结吧。

这篇就谈谈旅行安排。

先晒一下干货——行程单(这当然不是走之前就规划好的,而是走完了才回忆出来的)

D1, Jan 3, 飞:北京-巴黎-布拉格
D2, Jan 4, 城堡区(午饭:好兵帅克餐厅),晚上老城区(晚饭:pork knee + grill……)
D3, Jan 5, 老城区、圣诞市集(午饭:牛肉汤、grill……),下午闲逛(晚饭:pork knee + grill……),晚上bar jumping + music live
D4, Jan 6, 城外高塔,伏尔塔瓦河边,XX 塔,卡夫卡博物馆,晚bus to Cesky Krumlov
D5, Jan 7, CK城堡和城区,下午bus to 布拉格,Museum of Mucha, 晚flight to Paris

D6, Jan 8, 塞纳河,圣母院弥撒,Opera,和新朋友逛拉丁区
D7, Jan 9, 卢浮宫,橘园博物馆,协和广场摩天轮,香榭丽舍
D8, Jan 10, 蒙马特(圣心教堂、画家广场、达利,法式午餐,红磨坊外观,蒙马特墓园),马蒙丹莫奈美术馆,埃菲尔铁塔(然后换去新旅社,吃印度菜)
D10,Jan 11, 巴黎圣母院,毕加索博物馆(关门了),犹太区(犹太午餐),塞纳河左岸,奥赛博物馆,和朋友吃晚饭(法国菜)+ 药店血拼
D11,Jan 12,La Villee Village Outlet(晚饭中国菜),午夜拉丁区

D12,Jan 13, Bus to 阿姆斯特丹,晚唐人街(+晚饭)、城区、红灯区……
D13,Jan 14,梵高博物馆,运河游船
D14,Jan 15,国立博物馆,购物,阿姆斯特丹飞北京

如果你觉得看着太乱,就对了。
这个原本计划以“休养”为主要目的的旅行,真走起来就变成了疯狂的暴走。暴走的意思是,每天有10+小时在走路。
而我之前所谓骗签证官所说的“艺术之旅”,几乎完全没有打折扣。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美食、购物甚至访友、交友、娱乐的部分。在住青旅、只坐公共交通的情况下,平均每天花掉1000人民币,用掉所有带的现金并刷爆信用卡。
从来没玩这么hard过。

当有人问我玩得是否开心的时候,我都会说:“不好说,但精彩是一定的”。
其中有危险,感动,惊艳,美丽,思考,遗憾,温暖……

我已经不那么在乎“开心”,因为常常是还没反应过来是否开心,下一个新鲜已经来临了。
随便举例:
当你正一边端着相机拍建筑、一边教朋友说中文,一边听另一个朋友介绍时,眼前突然出现聚集的人群于是你目睹了一次纪念挽救巴黎英雄的游行活动;
当你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和好友聊天的时候,画家老头子上来找你逗闷子;
甚至最普通的,早餐一边吃面包一边喝咖啡一边写明信片时发现奶酪和番茄那么好吃,然后发现刚买的邮票竟然是Mucha的纪念邮票……(Mucha作品之一见下图)

这次出去,在太多方面有全面的突破,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认识、对其他人的认识、对艺术、对城市、食物、用品与住所…… 甚至从头到脚的行头都重置一套。
或许,生活能够这样过,本身也告诉我一种可能性。

 
第一名,橘园博物馆,莫奈的睡莲
在另一篇中我可能会总结旅途中5大想哭时刻。其中只有一个是静态的、完全与个人经历和个人感情无关的——当我见到《睡莲》的那一刻。

这个博物馆,橘园博物馆(Musee de L'Orangerie)是巴黎的最大惊艳。
(由于博物馆不允许拍照,我搜了两张网络图片贴在下方,均来自2006年橘园博物馆阔别8年重新开放时BBC的报导)

是和悦一起在巴黎玩的第一天,当逛了5个半小时的卢浮宫出来,已经腰酸背痛,正在花园长椅上歇着看鸟的时候,我们看了下表,已经下午四点半。我试探性地说,橘园博物馆就在附近,咱们要不要今天去呢?
悦问,里面有啥?
我说,印象派啊!于是我朗读了旅行书上对它的介绍:“这家美术馆经过了全面整修,馆内光线异常充足。莫奈的《睡莲》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读到这儿,眼睛开始放光)。除此之外,…… 包括莫奈的其他画作以及西斯莱、雷诺阿、塞尚、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和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我故意在“莫迪里阿尼”处出了个怪声)此刻悦已经不行了——去!必须去!

这个介绍,实在是太过低调——如同这家博物馆的样子一样,它没有大牌子,背向卢浮宫,只在侧面开一个入口。
但它和对岸的奥赛博物馆卖联票!这意味着——它一定是印象派粉丝认真观看的圣地。

我分别曾经在奥赛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馆见过《睡莲》,但从来没敢想象过,《睡莲》其实是有这种size的!
而且在橘园博物馆,这种size的不是一幅,而是8幅!!!~ 必须咆哮了有木有!
与其说《睡莲》是橘园的镇馆之宝,不如说,这个博物馆的一层,完全是为《睡莲》开设的!

于是,在2012年1月9日的巴黎黄昏,我和悦,就那样坐在几乎无人的大厅中间的凳子上,盯着围绕在身旁的360度的4幅睡莲,错愕。
然后换个屋子,再错愕。
直至闭馆。

遥想20是基础,莫奈同志在距离巴黎1小时车程的小镇吉芙尼,在他的花园里,从清晨到夜晚,对着池水、柳树和这些花朵,感受光线一时一刻的变化,感受光、环境、物体及时间的关系,每天,每天,每天…… 这样数年直至《睡莲》完成。

是在这一刻,莫奈直接超越所有人成为我心中最伟大的画家。
完全无法想象一个人对自然的热爱可以以这种形式来展现。
从《睡莲》中你的想象完全可以飞向任何地方,色彩,空间,时间,你更注重哪一个?无数种光线和细节,你更喜欢哪一种?……
我想,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和悦即使发现莫奈博物馆远离市中心,也坚持第二天一定去拜访。

当然,橘园博物馆的另一层,也有很多好作品。千万不要忘记。
第二名,巴黎圣母院的弥撒
在巴黎的第一天,悦还没有来。那是个礼拜日,我独自走到巴黎圣母院,里面弥撒正在进行。
(可惜那段时间的照片,在我的相机里莫名丢失。。。 以下是巴黎圣母院最漂亮的马赛克)
我还不懂宗教,无法说出每个环节都是什么。

但此刻的巴黎圣母院被灯火点亮,与平时太不一样。
管风琴和圣歌的现场演奏(唱),已经足够震撼。
第三名,捷克小镇Cesky Krumlov遇雪
在小镇CK游玩,其实只有短暂的一个上午。
想看小镇日出的我早7点多就悄悄爬出来,但又是一个阴天。
清晨时分,完全无人。
几乎只有我一人在镇子上走,于是随手就拍到了些明信片般的照片。
而当我10点多爬到山上城堡时,天竟然下起了雪。
这种祥和,让人微笑不止。
第四名,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
我们改乘汽车到达阿姆斯特丹,但汽车站不在市中心,于是我们换地铁到central station。经过了9小时汽车上的颠簸,在走出地铁看到车站的这一刻,我们惊呆了。central station简直太华丽了。(这张照片是白天照的,晚上开灯会显得是金灿灿的!)
第五名,布拉格黄金小巷黄昏免费参观
布拉格城堡区有个景点叫做黄金巷,单独设一道门,而且要和一大堆教堂一起售票。我们在旅游中心问是否可以单独买票,人家说不行,但是,4点钟以后,就下班了。唉,捷克人啊!这意思就是,4点以后免费进嘛。眼看时间快到了,我们真的在门口等了等,见收票的人下班了,就冲了进去。此刻的小巷,才真的美啊!天还没完全黑,而小小的街灯亮起来了,发出黄色的光,把各种颜色的房子照的很柔和,随便拍张照片,感觉就像梵高的画《夜间咖啡馆》一样!

这也是第一次,我意识到,欧洲的画家们,并没有原本我想象中那么伟大,能把普通的景色画得惊艳——欧洲的很多地方,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此时,我暗暗打定主意,这次旅行中,等我到了法国和荷兰,一定去好好看画,重新思考那些伟大作品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另,黄金小巷里面的22号,是卡夫卡的故居,现在是一家普通的小书店。从小巷的一个不知什么门走进去,上楼,发现竟然到了一个兵器室,一大排的枪,一大排的盾,各种盔甲…… 壮着胆子再往下走走,是古代的化学实验室。据说这也是“黄金小巷”名字的由来——古代这里居住着许多炼金术士。然而这景象,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怪不得布拉格是一个有鬼的城市,它似乎有一种气质,让人相信童话和神话的存在。

第六名,天鹅

两次碰到大群天鹅。
第一次是在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边。另一次是在阿姆斯特丹的河边。它们并不是偶然飞来,而是一直都在。
从来不知道城市是真的可以和天鹅扯上关系。当这些优雅的大鸟就在眼前悠然漂浮的时候,无语了。
第七名,免费Blues Live

在布拉格的Jazz Republic,我和BC一起看了这场演出。 只见几个老头抱着琴上来,演出开始了。很好的Blues。我们听不懂捷克文,甚至我也听不懂他们捷克口音的英文,但音乐本身已经够好。无论音乐本身,还是老头的表情,都是无法形容的到位。在美国听过不少Blues live的BC也认为很棒。不时还告诉我老头在炫的吉他技巧是什么名字。说后来的摇滚是从Blues发展而来肯定是正确的,我听到第二首歌就已经很high。这杯便宜的cocktail性价比简直太高。

第八名,阿姆斯特丹红灯区橱窗女郎和鲜花市场。
红灯区照片欠奉。我没有去过其他城市的红灯区。之所以敢去阿姆斯特丹的,是因为所有的攻略和地图上都很直接地标着red light,所以我认为它一定已经是商业很成熟的旅游区,就像在拉斯维加斯你也一定敢进赌场逛逛是一样的。
虽然之前在别人的游记里了解到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都是橱窗里站着女郎的,但看了真实的东西还是会shock到——非常密集的橱窗,数量比我们想象的多太多。穿着3点式的女郎们站在橱窗里搔首弄姿,有的还是荧光的哟,有些已经拉上窗帘的就是成功接到生意的吧。
另外这不仅是一种商业,也是一种文化。即使是正常的卖衣服、卖纪念品的商店,到了晚上都会搞搞怪。具体怎么搞,各位就自己去看吧。总之,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太适合“吃喝嫖赌”的城市,合法+性价比高。
被shock的我们,当晚回到旅社里,夜谈的内容很深刻。
鲜花市场太过著名。没想到冬日竟也如此红火。悦离开之前我们匆匆走了一遭。她走了之后我又自己回来看了一遍。
第九名,羊奶酪配番茄
必须留一个位子给食物。
如果说在捷克吃的pork knee不过是一种我还可以想象的荤菜,只是size太夸张,那么在巴黎迟到的奶酪则大大刺激了我的味蕾。
请问美食家们,这种味道怎么形容?
悦提供的“膻”这一词远远无法概括它的全部内容。
总之我爱上奶酪了,感觉这才是法国。。。
第十名,冬日蓝天

不解释。天天如此。也不要对比北京冬天的照片。
我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欧洲的画家伟大。看到的东西就长那个样子。
中国的画家当初的青绿山水什么的也伟大得很。现在似乎没人画里有写实的天空。
 
(在大巴上,窗外村庄的虚影)
第一天,Jan 3
凌晨才把要带的东西搞出来,只睡4小时,早上爬起来packing,努力把电脑之外几乎所有东西都装进箱子。到地铁站找到娜娜,拿她给法国朋友带的小礼物。大巴似乎会太慢,于是打车去了机场。刚过安检,老板还打电话来道别。

飞机晚点20分钟。身边坐的是巴西人,很幽默,他用英语跟我说,我不会讲法语,不会英语,不会汉语…… 先吃,再睡,便半程已过。醒来不住流泪,不只是否是飞机上太干燥了。
这当口,想了一下。几个小时后,要在戴高乐机场转机,我甚至还没搞清楚要转的在哪个Terminal,入关要多久(在纽约曾经入一个多小时,如果这样就误点了),时间是否够用。然后再飞2小时,就会降落在一个语言不通、使用当地货币、据说色情行业和Casino发达的国家,夜晚去找一家要换乘2次地铁、走过2个街区的青年旅社。
这是以前自己没做过的事情。
2011年以来,从何而来这么些个冲动?难道只是因为涨了点小工资,每月可以有一半以上结余,就迫不及待要把经济独立的感觉最大化嘛?

想来,也无甚可怕。最坏的结果,无非是被杀,那便一劳永逸从此与我无关;次坏的结果是被截、被抢、被…… 那么可能会发生如美剧中的遭遇,求助好心当地人…… 反正,还不像美剧中的富二代那样,我没什么可被利用。其他的,什么在机场过一夜、坐车被宰亏了钱,说到底都没什么大不了。

想到每次出来,都有些不靠谱的事会发生。10年(更准确是9年半)前去巴黎,刚到学校还没开始集合,箱子的拉杆就坏掉了,于是到哪儿都提着它,很囧。青春期的女孩子其实最要面子,但谁都不记得了。最后一天和某人一起出逃走错了路,让全车人等我们,更是惊险而美丽的经历。前年去上海,误了火车,在旁边的机场等了一夜,自己又卖一张新的票回北京。去年去美国,和DR一起等不到公交,在1号公路边暴走。前年去苏杭,在西湖边吃饭现金不够恰好又不能刷卡。在上海,在机场过过一宿……发现以前的每次不靠谱,都有男孩子在身边。这一次是和女孩子一起玩,不知会更靠谱一点么?

大概不会。还没上机场大巴的时候,箱子的竖向提手就断了(好在还有横向提手以及拉杆还在坚挺)。如果不算时间还坚持坐大巴去机场,大概也会误了飞机…… 呵呵,这次回来以后,一定要买个随身好箱子!

去机场的出租车上,我跟司机说,快点开,我要赶时间。司机问我,你要几点到?我讲12点半前(当时约11点半),因为我1:40飞机。司机说,哦,那还好,别告诉我半小时到机场,那可不行。 那一刻,我想起了法国电影《出租车司机》,不由心中YY了一下。尤其一上五环和高速,我坐的车会不会突然变身,底盘一下升起来,开始飞奔?…… 可惜没有。唉,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学法语,而且要去马赛之类法国的小城市,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当地幽默。

于是我很舒坦地赶上了飞机。是飞机不靠谱,晚点半小时。

这次出来前的几个月,或者说整个2011年,我都一直处在多线程工作、强压工作之中。出来前的几天,更是刚刚经历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阶段,我有点累,有点lost,也有点兴奋。
这次出来,主要的目的是休息。这种休息,不是睡觉、不是吃饭、不是在沙滩上躺着街边咖啡馆坐着,而是休息大脑和精神——换个全然不同的环境,把自己临时放空,让外界新鲜的信息自由地到来,看自己到底是怎样的反应,看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但现在唯一能想到的,是每一次旅行,无论目的地远近,无论最初动机,都能给我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冲击,有机会重新思考生活,自己与外界的关系。

飞机晚点半小时,于是在巴黎转机的我,有点小小的焦急。但戴高乐机场,大概是机场流程设计得好,不知不觉走着走着就已经在等下一班飞机了。在从巴黎飞往布拉格的飞机,只有寥寥20多个乘客的空客A320上,开始听到鸟语了…… 捷克文么?但听到很标准的英文的时候,我又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有个像日本人的男生上飞机的时候老看我,但我也没心情搭讪他。)

当晚降落布拉格机场,在等行李的时候顺便换了点钱,一切貌似都很顺利。出门等到公交,如攻略上讲的那样用刚刚换来的钱向司机买了张票。坐到大家都下车的那站坐地铁。红色的车身很漂亮,晚上11点,也不显得冷清。有个流浪汉来讨钱,但并不像北京的乞丐们那么“职业”。可惜我前途未卜,还没有多余的钱给他。
换车,顺利到站。找到之前订好的青旅。晚上街上几乎没人,安静得很。

貌似在布拉格的一切都很顺利。
到布拉格的第三天,早上坐地铁去了汽车站,但被告知所有当天去CK的票已经售完,这意味着,我原本想有两天在捷克小镇玩的计划泡汤了。
最早的车是当晚7点。我直接买下,算算时间,买了第二天中午1点的回程票(因为第二天晚上还要从布拉格飞巴黎)。但这意味着,我今晚要住在小镇CK了。
于是,火速回到青旅,上网。
可能由于是周末,所有的hostel都被订满了,hostelworld上显示的搜索结果是一片空白。
总算在Booking上找到一家不贵、评价又不错的pension,直接下了订单(标间就标间吧,26欧一晚如果条件好,比巴黎青旅的一个床还便宜呢!)。但晚上10点到CK这个小镇,没地图也没路线,我怎么可能找得到旅店在哪儿呢?有点慌张。此时看网站上写check-in时间到18:00,更慌了一点。不要等我好不容易半夜找到了,还进不去门…… 于是我先写了一封邮件发到booking上显示的宾馆email地址,说晚上10点到行不行啊,从车站怎么去你们那儿啊?然后立刻打了个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是个男的,听起来不怎么专业,好像就是老板本人似的……英语很有口音,反正我听到的关键是10点到可以。确认电话能通且10点有人,我就放了心,大不了到了CK打电话,于是关电脑出门。
(后来结果是,出发前查了下邮件,老板也回复了我邮件,虽然是英文和捷克文夹杂,但”CAR“用了大写。 于是我下了大巴真的等到了老板开着一辆小车来接我……捷克人太友好。)

巴黎就不那么友好了。
由于生活在北京,去过上海,也去过纽约,一直觉得大城市是能给人安全感的。
在戴高乐机场问了一个做清洁的黑人应该怎么去搭地铁,走到遥远的另一个航站楼…… nightmare才刚刚开始。
还好我有不少欧元硬币,买了票,认准”to Paris“的,我觉得踏实了。等来的是一辆火车,而不是什么地铁,车厢挺空。我靠近一个也刚上车的看起来很像法国人的女孩坐,这样我觉得万一碰上什么事,她说不定能帮上忙。
打电话给要去住的店主,问怎么换地铁更近。她告诉我在北站转2号线再转13号线。

这车像个普通的城郊火车,不像北京的机场快轨,中间还有挺多站。从第二站起就感觉情况不妙。因为上来很多黑人。并非种族歧视,也不是没见过黑人。感觉不妙是因为这些人能看出是一伙的,而且他们说话特别大声、语气和平常人说话不同,相互之间很多肢体接触,明显是那种乌合之众,而非我以往见过的那些有教养、看起来有事可做的黑人。并且在他们上车的一刻,坐在对面的法国女生特意把她的拉杆箱踩在了自己脚底下,手也拽紧了包。后来还有人坐到我旁边的空位上,隔着我张牙舞爪地与站着的朋友大声说话。
到北站我故作镇定下了车。周围很多类似的黑人,我想,无论怎样,装”本地人“就好了。
见到了换2号线的指示牌,于是便貌似坚定地,按照一个又一个接连出现的牌子,走下去……

但是这个换乘怎么这么长,当时心想,要是谁再说北京西直门以前的换乘麻烦,我就跟谁急!
走过长长的走道,其间基本所有黑人都会看我一眼,其中有几位是吹口哨、狂说亚洲各种语言的打招呼,我也都没搭理,继续按方向快步走,尽管心里很害怕。闪念中想如果不是一个,而是一伙儿人来抢劫,此时的我,背着包拖着箱子走了这么半天的体力已经不行,怕是招架不住。时间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于是我偶尔抬眼看看,凡是有多位黑人一伙儿走,我就早早选离他们远的一侧走过,减少被围的概率,还好走道比较宽。
终于到了一个门,应该是要换2号线了。我站在闸机前,却怎么也找不到之前买的小磁票。
就在这时,还没等我开始着急,一个瘦小的华人男生直接过来说中文:我投票的时候,咱俩一起过去。这闸机就是有转动铁棍的那种,设计成这样就是为了每次只过一个人。俩人一起必须两个人都很瘦且紧紧贴着,但这种情况,我想都没想直接答应。
但试了一下,我跟着他过去,我的箱子就过不去了!于是他一手投票,一手高举着我的箱子,我俩贴在一起过了门。
递给我箱子,连忙谢谢他。他问我是不是来上学的,我说是来旅游的。于是他就快步走掉了。后来想想,是运气好碰到个好人。
有了这个插曲,我便学会在巴黎可以求助华人。

坐上2号线,到换13号线的站,我迷路了,不知怎着,跟着人群已经走到了街上。
走出来的这站看起来也不善,理由和坐火车、换乘那里一样。
我装作本来就是要出站的,走到繁华街头,见一家高级餐馆门前有几个穿着考究的白人在聊天,上去问怎么去13号线。果然他们会英语并指给我入口就在马路对面。(后来知道,这个站,place de clichy的确治安不好)。
进了入口,重新买了张市内票,但也还搞不清楚怎么去13号线,恰好过了一个华人mm,于是问了路,坐上车。
出站后发现这站外面比较清静,来往人即使是黑人看起来也正常,小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悦从机场来的过程更是惊险,而且她的确被”乌合之众“摸了包。相比于她,我已经算很警惕。那一晚她惊魂未定,我不知怎样安慰她,只能讲一年以来我在国内经历的许多事来分散注意力。

但是当太阳出来的早上,看到熟悉的塞纳河和卢浮宫,在河边跑步的人们…… 我们还是发自内心地觉得开心了。

不安全,是别人的不靠谱,它在这天已经结束了。
后来翻看lonely planet的时候,发现”紧急情况“一栏写着:”地铁在停运之前都是很安全的,即便是单独出行的女性也可放心乘坐。不过,深夜时分最好还是对一下这几个车站里那些长长的通道敬而远之,’之后的列举中,就有我们走过的巴黎北站。
如果是来巴黎之前做过这个功课,我就不会这么坐地铁了。
以后去旅游,景点攻略不用做的很好,治安和交通方面的,一定早点准备。

但是自己的不靠谱,会因为状态的起伏,而继续发生。
人最容易不靠谱的时候,是最累的时候,和最high的时候吧。

和悦在巴黎暴走了3天,也是我自己暴走的第8天,我已经腰酸背痛。甚至也被复杂的、换乘繁琐、一条线两个方向永远在两边的地铁搞得精疲力竭。
从奥赛博物馆回拉丁区,我们打算先坐几站C线,但在判断这个车是否到某个站时,我犹豫了。犹豫中,悦在车上,我在车下,车关了门。于是我赶紧问了一个华人,坐上下一班车,给她打电话……在下一站见到。也还好并没有坐错车。接下来迎接我们的是欢乐的血拼、晚餐以及和朋友的聚会。
但相比于第二天的戏剧性,这只不过是小菜一碟。


第二天,我们错过了火车。
这天也很high,因为我们去打折村购物了。本来留好了充足的2小多时到达火车站,但去了趟超市、回旅店拿行李、吃掉水果、搭错了一班地铁……就在我们意识到搭错地铁的时候,我看了下表,离火车开车就只剩25分钟了。
在这25分钟里,我们需要拖着行李坐到正确的地铁线上然后过掉12站,再进了火车站、找对站台。
结果是,我们下地铁时离开车还剩4分钟。问人、跑……几乎是准点到达站台,但火车已经不见踪影。
期间我的箱子更重,跑在后面,悦总是在前面大声喊我的名字。期间过闸机的时候票又出不去站是一个好心男士见状冲过来刷了他的卡。期间我拉着箱子的手早就勒红了汗水都湿透羊毛衫……
这是我连续暴走的第9天。
神奇的事情是,我和悦此刻都变得很“冷血”,好像有默契一样立刻开始问人、在当晚已经没有票的情况下想办法。理性的大脑飞速运转,情绪的那颗大脑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也许是我们习惯了一个人太久了,习惯独自面对每个城市,每个突如其来的状况,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动先自己想怎么办。
这是好事情,也是坏事情。

但就在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们把新的电子车票塞进包里,又重新开始一段神奇的巴黎之旅,拍照、散步、和友好的陌生人聊天了。

后来在阿姆斯特丹,也曾走错过一小段路,但都已经快要不记得。

从荷兰回北京的飞机,因为起落架轮胎故障,不靠谱地延误了2个小时,提取行李甚至也等了40多分钟才有。尽管包已经从来时的2个变成4个,我也没让老爸来接。换地铁回了家。
给老爸显示已经磨坏了的拉杆箱轮子和左手因为拉箱子磨出的茧子时,他戏谑地说,赶紧找个BF吧!

回公司发礼物的时候,他们说我气质变了,也说不出具体怎么变了。
想,可能我自己知道。

在布拉格,我只是一个普通游客;
在CK,我只是一个临时订了房间并走过一个上午的人;
在巴黎的街头,我只是一个面相普通、可能有小钱可抢的亚洲人;
在阿姆斯特丹的晚上,我是一个坐在街对面吃饭的人……
在太多的层面上,与十几亿中国人当中的任何一个没有分别。

很多时候,不安全是因为不了解,不靠谱是因为自以为了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来不会觉得北京西站不安全,也从来不会误了从北京出发的交通。
有时候,人需要那么一点自己给自己的安全感,但不要让它虚妄地膨胀。

转眼2012已经过去了半个月。这一年,只想做一个平常人,踏实地,一件一件,做好那些我还挺想做的小事情,尽管其中有一些,我还不了解。
 
在编辑页面存了4篇草稿都没有publish之后,我决定必须发一篇,然后再去写年终总结。
其中最少字的,是这一篇。

一个巧合,好友娜娜帮我介绍了一FBC,祖籍温州,从小在巴黎长大。一个下午,我们在Opera门口见面(可惜当天Opera有演出于是不能参观),附近的starbucks聊天,然后他又约上两个朋友一起去逛拉丁区,晚上陪我步行一大圈又回opera,最后送回住处。

于是,回忆起前3天在巴黎的短暂经历,我向同行的悦感叹,咱们可以编个把妹手册了!
于是有此篇内容出炉。
各位权当参考。
(照片拍摄于早10点的蒙马特高地。
一个阴天。
回来一看,此片有2012般的奇效。
如果真的有末日,那么,带心爱的人去一次巴黎吧。)

为什么叫做周日把妹指南?因为性价比高、成功率高。
巴黎的周日,是不允许上班的,当然,百货商店也不开门。所以,你不必那么担心荷包,一切都还可以在你的控制之内:)
早上:看日出,圣心教堂前的台阶上。这是Lonely Planet评出的巴黎最浪漫的看日出地点,这个台阶,我认为比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的台阶还要浪漫很多,因为视野是在太棒了。天气好,整个城市在你眼前铺展开来……如果红色日头在城市的边缘升起……
(坐地铁2号线到Anvers站,或者12号线Abbesses站,出站后往高处走就不会错了。免费。季节不同日出时间不一样。鉴于巴黎地铁最早一班是5:30,基本没有问题。)
蒙马特高地的治安不太好,路上也很可能有人拦住要钱/骗钱啊,保护好你的mm,本身就已经加分了。你不用太担心,因为上午一般贼少,危险性不大。


上午:在圣心教堂听弥撒(免费),有空逛逛蒙马特的艺术和纪念品市集
这也是周日来的好处,教堂会有弥撒。无论你信不信教,多停留一会儿,心情安静一下,是一天很好的开始。看到你某一刻能静下心来的样子,mm也会对你印象挺好的。如果你的mm信这个教,就陪她做完弥撒好了。
可以逛逛附近的画廊、小商店,买点有创意的小纪念品是不会大出血的。

中午:在法式小餐馆吃饭(Chez Marie,35-40欧),画家广场喝咖啡(10欧)
小餐馆不那么好找,但你能找到下图中这条陡直的楼梯就可以了(或者你能找到达利美术馆,也就能找到这个楼梯),可以吃到简单而标准的法国菜,味道是正宗的,价格还合理。要大概12:30才开门。就是由于和蒙马特的核心隔着这么个楼梯,去它这儿吃午饭的人并不多,你还可以和mm有很多私人空间,多聊聊天。更有意思的是,小店里的墙上张贴着比较古老的招贴画,还有一张有许多猫儿的油画。店里其实也有一只猫,但是很乖的,中午的时候猫儿就去街上漫步了!另,他家有英文菜单哦~
吃完饭如果还有时间,或者饭前你们太闲的时候,可以在蒙马特高地的画家广场旁边的随便什么咖啡座上歇会儿,选个冲着广场的座位,喝杯咖啡。恐怕会有画家想给她画像的,记住画像不是免费的,但画像是个有意思的事情,要不要画看mm心情吧。

下午:去Opera看剧(票价看你看什么剧了……)
Opera本身就值得参观了,更不用说剧。
地铁就做到Opera那站。

傍晚:去橘园博物馆看睡莲
(不解释,见另一篇文章。这绝对也是个把妹的好地方。记着安排好时间,6点闭馆。理论上你只要在5点前进去就可以了。那时候人也并不多。肩并肩或者背靠背看睡莲是件美丽浪漫且有文化的事。mm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你也可以讲你的理解。记住,讲的时候专注欣赏画本身,少讲你对画家的评价,印象会好。地铁坐到Orsay博物馆那站,然后走到右岸去那个建筑就是橘园)

晚:摩天轮+棉花糖;
从橘园博物馆出来的时候,你就看到闪着温柔的白色光泽的摩天轮了。别急着买票,先在底下给mm买糖吃,带着糖坐到摩天轮里。工作人员很好心的,会让你俩单独坐一个车厢的。因为这里是协和广场,是巴黎视野最好的地方之一,她一边吃糖,你就一边给她指能看到的巴黎的地方。(20欧)

Macarons餐厅、甜品店;
下了摩天轮,穿过协和广场往北走,那条路上走不要感到有压力,因为这个时候是晚上,更何况又是周日,卡地亚之类的都关门了,你只管走。然后右手边就会看到有卖Macarons(科普:http://en.wikipedia.org/wiki/Macaron)的店。
女孩子恐怕对这个东西是没有抵抗力的。FBC小DD告诉我,在巴黎当他不知道送什么礼物的时候,就送这个。然后你就买一盒送她吧。价格反正不会比摩天轮便宜,但女孩子会开心的。
旁边有家配套的餐厅可以吃晚饭,我没吃过但一定不会难吃也一定不会便宜。
(看时间,这一项也可以和摩天轮调换)

吃完饭,想散散步,连接协和广场的最宽大街就叫做香榭丽舍大道,就不介绍了:)

需要准备的:
1 地铁票,如果没有磁卡,买10张的比较合算。如果你是敢打车的有钱人,请忽略这一项。如果你对公交很熟,坐公交车当然更好。
2 硬币,给小费、买零食用。
3 皮鞋,非牛仔裤的裤子。看剧穿的别太休闲了。
4 提前订opera的票。
5 厚外套,如果早上和晚上会冷的话……你懂的。
6 照相机。拍日出、拍她认真看剧的样子、吃东西的样子……在摩天轮上很二的样子。
7 不要提前去埃菲尔铁塔。
8 信用卡。不解释。
9 如果你会法语就更好了。
10 预习一下要看的剧的剧情。

 
2012的头半个月,我离开了。
”离开“,指的是离开我一直参加的”现场“。
鉴于我不太良好的记忆力,那些嘈杂和纠结真如我所愿消失了。所谓”时间可以搞定一切“就是这么个意思,真好懂。

回来之后,倒过来时差,回想了一下2011年末做的一些事,印象已经不那么清楚了。
矛盾重重之中,当时肯定是很累的,但奇怪的是DR、Tina、水水等见过的朋友还说我状态不错。

2011的最后一天是在工作的。最后的一天,很多事情都了解了。我开了个WTM然后挺开心。已经九点多,我还没有吃晚饭。于是恰好与一个学员,在五道口一家小餐馆吃了东西,我喝果汁他喝可乐。坐地铁回家,然后2012就这么来了。

完全不记得1月1日做了什么。

2012相当于从一场婚礼开始。我是因为这场婚礼,退了机票、买了新的机票、砍掉了前4天匈牙利和奥地利的跨年旅程,并因此得以拖延了几天又做了些工作上的事情。新娘和新郎都是基督徒,于是显得与大多数国内的婚礼很不同。没有那些玩弄自己娱乐大众的环节,清新神圣地做好每一个流程,显得很真诚。
另,很惊艳这个标签呀呀呀:
言归正传,2012年wish list:

1 认真读商科社科学为所用,平时看技术艺术细水长流,偶尔读诗。
2 读英文+长见识直到读NYTime无任何障碍(both语言and背景知识不管是经济军事还是技术)。
3 练写作+思维清晰表达简洁直到至少能写出Havard Business Review上essay的水平,更高当然更好。
4 从只为一个人穿裙子变成只为一个月穿裙子;在香水过期前用完它(们)再买新的。
5 去两个没去过的城市,或两个没去过的国家。
6 学会一种新的运动,或重新捡起两种旧的运动。
7 学会一种技能,比如以下之一:开车;只用键盘操作电脑;化妆;养花三个月不死;……
8 达到自己想要的30岁以前最优工作状态的50%;做个东西,不管是书、电子杂志、关注1000以上的新媒体……
9 征个友,交个往。
10 如果真的有2012,希望可以为登船物种搭配的合理化做一些贡献;如果没有,为中国的教育平等做一些贡献。
 

迟来的年终总结正式拉开帷幕,没赶上2011之内,至少也要赶上兔年之内。
往年都是评Top 10,我想,那一定是带着些许炫耀的——青春期文艺的时候,仿佛总是在跟人比,看谁看得多、懂得多,比的是数量而不是深度,比的是知识而不是智慧。

20岁以后,就开始为数量的减少而伤感,一副被生存与生活强奸了的样子。
过了21世纪的头十年之后,慢慢开始想自己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呢。
豆瓣电影频道在2011年末的时候有个自动统计功能,一看友邻都看了N多电影,我是区区30几步,还包括了晚上吃饭顺便看了CCTV6和一趟飞机看3部电影这种在内。

何必呢。看这么多东西,是为了审美,为了放松,为了思考,而不是炫耀。
那就评个top 1吧。
上图为豆瓣电影自动生成的总结单。挺漂亮。

我的2011年度图书:
《重新认识你自己》。

曾经写过日志。
评价书,应该像评价教育一样。
当你已经忘记书里讲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文字,有多优美,问问自己,还剩下什么?
剩下的东西如果对你很有作用,那么就是好书了。
这本书基本全是在地铁上读的,读的很轻松顺畅。
我完全不记得里面任何一句话。但它传达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和我这一年自己的感悟太过契合,以至于分辨不清是它给我太多的启发,还是我给它了更多的的诠释。
总之,一日三省。经常想想此刻面对的是怎样的事实,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怎样做。


年度电影:
《功夫熊猫2》。

到电影院看了两遍。第一遍是看剧情和效果,第二遍是看思想和细节。
这东西,几乎可以和任何东西作类比,比如艺术、政治、社会、科技、感情的发展…… 很期待功夫熊猫接下来第3、4部的出品,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体系。


年度音乐:
无。

面对这个空白吧。
我几乎没有接触任何新的音乐。甚至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已经不那么需要音乐。
需要的时候听的,就是地下丝绒的那张香蕉盘。去美国的时候买了它的CD拿回来收藏。(尽管也买了其他一些CD,但回来就真的直接”收藏“了……)
对于声音的追求是一种气场,喜欢听什么,会和人的状态很有关系。
大概2012年,我会开始”复古“了。
另外今年尝试了体育馆演唱会这种东西,至少在北京的演唱会,不是我喜欢的形式。


年度话剧:
《哥本哈根》。

也是部老剧了,一直没看过,2011年4月10日去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看掉。
从剧情结构到探讨的主题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它让人思考”真相“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在两难问题面前如何选择等等。

今年也还是抽空看了一些现场演出,总数没有超过10。传统的、实验的、中西都有。好剧还是有不少,这个不会停。现场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面。
 
因为一点不靠谱,于是这个晚上在巴黎,而不是阿姆斯特丹。
在街头,在hostel的大厅里,套着两件羊毛衫。
我真的需要max mara吗,真的需要走那么多地方吗,真的需要买那么多东西一直带在身边吗?
答案很可能都是否定的。
大概等到清晨坐上去阿姆斯特丹的汽车,再走两天,一些答案都会清晰起来。

继续变得更靠谱,继续忍耐,继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