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草稿写于半年前)
---------------------

当外界没有能量的时候,有种自生能量的办法,就是梳理。
而这个过程本身会带着痛苦。
无非是发现一些早已说服自己用其他方式理解了的真相。

整理了一下东西,主要是书,和读书所需要的环境。很清楚这一年不会有太多时间读书,但也仍然会争取的。

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退化得非常厉害, 口头表达能力则增长得很厉害。
 


前天晚上,偶然的机会,第一次从别人,而不是C自己口中得知一些事实,第一次偏向于确定,他在2005年春天讲的故事,不只是故事。

五道口已经不热闹,在咖啡店床边座位,把这个无心说出事实的人遣走,在床边坐了一会儿,趴桌上,有点不知所措。

后来和悦去喝了酒,拒绝陌生男生的邀请,只是喝酒,少量,心里暖起来。

有个瞬间流泪了,不知怎么回事,可能是就是自然释放了。

昨晚和悦谈,串起了所有的事情。感叹,人竟可以不自知到这种程度,可以骗自己直到忘记。

魂魄,这个东西突然回来。

果然并没有那么在意别的人,因为自己心里早就乱七八糟。

果然可以那么在意别的人,因为本来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关于向前看的疗程还需要继续进行。

一瞬间突然清新,就像减了体重。不需要食粮来填补。

那个胆小、敏感、多变、但又坚持的人,终于回来。

感恩那些后来生命中出现的人们。我本可以更好,而不是生活在别处。

 
其实,2014的wishlist,在11月底就已经写好。
但是放在那里,总觉得不完备,于是没有发出来。看起来似乎太大、太抽象,可能是害怕未来自己看都不知道具体对应什么事情。
最近一些雏形逐渐清晰起来,补充上,发之。

2014年,我即将从26岁进入27岁,这个尴尬的要稳定也无法稳定要转型也可以转型的年纪,我希望实现的事情:

1 完成一个申请。
申请一所/n所学校,是过去4年半我一直在教别人、辅导别人做的显性的事情。虽然我认为自己主要和本质上coach的内容,和“申请”几乎一点关系——学习、思考和行动,
但对于自己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我乐意做一次,不为结果,也为经历。

2 与国际上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进一步精进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例如,学习美国与欧洲的教育学课程、商学课程,并与同道中人沟通、共同学习。

3 建立自己的组织。
在十几岁的时候,我似乎希望自己能够在30几岁的时候做这件事。但20几岁之后,我做了一个大量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又赶上了互联网的真正兴起,这件事不求做成、做大,却是现在就可以尝试的了。3人以上即是组织:)

4 完成2个Event的组织和执行。
短期的项目,只要精彩用心即可。也很简单,可以是一个婚礼和一个婚前Party或生日party~当然,有其他更好的机会更好~

5 建立兼具感情与自由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否有家庭,是否有恋人,是否有事业,是否有基础…… 希望能在拥有感情的同时也自在地生活。
我知道这可能需要很多努力(甚至是让自己放松下来的努力)、各种各样的沟通、勇于尝试、犯错和包容错误,但如果做成,一切都是值得的。

6 相当于50本书的阅读量(一本书约等于15-20万字中文)
电子阅读、更符合阅读习惯的各种出版物让我在2013年逐渐恢复了一些阅读习惯。希望在2014年,稳固和建立起来,重新形成丰盛的精神世界。

7 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导风格。
2013我在做leader的路上摸爬滚打,好的是竟然Recover了前面3年工作中留下来的一些心灵创伤,也越来越找回了一些带领一群人或推动一群人做事情的感觉,
2014年,希望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并稳健地做成一些事情,欢迎变革并能够实现更好的价值。

8 2次以上长途旅行。
长途的定义是,7日以上,地方比北京-上海远;
过去的两年,由于工作和个人状态的各种关系,我没有做长途旅行。做过一些短途,4天以内,都是节假日顺便,比如成都、杭州、宁波、镇远等等。
2014希望重新建立这个每年出去一次以上的习惯。不为风景,为更多的视角和心情。

9 拿到2个以上有实际作用的证书,或技能资格。
其一是驾照;其二是专业技能吧。趁着年轻,学更多东西吧~~

10 有固定的钻研兴趣。
粗略做了下财务核算,发现最近一年大部分的钱花在了房子上面,各种家具、电器、物业费等等。在基本设施搞定之后,软性的东西要开始搞,比如养花、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同时,原本一些看似文艺的兴趣都没有丢,甚至开始整合进更多东西。例如,2013我竟然看了10+科幻题材电影,还与人讨论甚至思考…… 
这个时代,要活出自己的味道来。品位不是钱多少的问题,而是精深的问题了。

先这些,我想,平淡也是可以精彩的。
 
18岁之前,我在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形成自己的思考;
18-22岁,我在学习如何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22-25岁,我在学习如何和这个社会沟通、如何做好复杂的事情。
……
而过去的一年,我在学习如何过生活。

最初意识到“我还不会生活!” 这个问题,或许是由于舒国治《理想的下午》这本书,或许是由于去年搬出去自己住,或许是由于工作终于开始让自己有不开心的时候……

而过去的一年,我开始在认识和认可,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
目前看来最适合的可能是:
上午读书/写作/学习/思考,
下午家务/运动/休闲/放松,
晚上工作/开会/讲课/交友/分享……
午夜入睡。

尽管有人会讲,年轻人还有很大的空间改变自己,但以上总结基于一些十几年来都没变的自己身上的规律。想清楚了什么是理想的、什么是不变的,才可能更好地去迎接那些变。
可能全年365天当中完全符合以上规律的只有50天,一半符合的只有100天,但你也知道,我在过的、我在努力去过的——是自己的生活。
这样,可能再过10年,完全符合的会贬变成150天,一半符合的150天…… 你就知道自己成功了。
成功不是用那些奇怪的银行数字来衡量,是你是否做成、正在做想做的事情。

下午,走路到父母家拿东西,然后骑着自行车回自己家,收拾屋子,养花;晚上做既有社会贡献、又有兴趣和空间、还有朋友聚聚的工作。
这是我在北京市海淀区的生活。


 
去年的回顾从12月1日开始,今年要更早一些,从感恩节开始。
大概是两周前的某天,我突然想拿出去年的wishlist来看一看。惊讶得发现,完成度相当之高,截止11月已经高于往年许多。但我并没有刻意去完成它。
或许这意味着,“思”和“行”在长期中更一致了。
这样,人会活得轻松一些,趋近理想一些。
于是,这一年也显得比往年过得快一些。


10 for 2013:
1 学习一项技能,首选驾驶和做菜;
Done, 其实这一年,我掌握了许多技能。最不可思议的,可能是给汽车换轮胎。

其中驾驶刚开始学习,明年以内完成;做菜能够自己吃的,有几样拿手的;
更多的是,我终于学会了一种技能:生活。
说来可笑,就是去交水电费、叫人或自己来修水管、按时清洁、买家具、组装家具、。

2 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包括一个能够掌控的生物钟和坚持一项长期的健康活动,比如跑步;
Half done.
经历这一年,我知道了“健康”的含义。不是非要吃绿色有机食品(虽然我的确开发到了好几个绿色有机的餐厅~~),不是非要早睡早起…… 而是要可控,身体、精神、人际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动态地平衡。甚至都能预知何时会生病、何时会痊愈。
上半年曾经生小病3次,请假,崩溃,质疑人生。
下半年1次,开心度过,没有崩溃。
也知道了自己适合什么运动,和什么条件下才真的会做。跑步过几次,爬山几次。更多的时候是在办公室随时活动筋骨,呼吸……

3 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庭,找到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
Done。
这个方式,也是动态的,我只是知道它大致的构成、尺度……
但是非常明确地知道,其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4 去一个丰盛、隐匿而美丽的地方住几天,让人生有新的发现和领悟;
Done。
年底成行,机票已定。

5 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又能做得好的职位,做好;
Done.
对于一个理想化的人,永远没有完全的“做好”。一个职责并不明确的工作,更需要自己来定义什么叫完成。
重要的是,我懂得如何争取自己想做的工作,哪怕曾经错过,也可以回来;
甚至正在逐渐清楚自己力量的限度,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发挥。

6 读一本真正的好书,如果能写一本,就更好了;
Done。
《只是孩子》和《向前一步》等等,虽然也是畅销书,但我觉得算好书。
好书就是,读的时候甚至读完以后对你有长期、丰富的启发。

7 仍然要去看一次山和海;
Done.
春天的时候,看到过天津的海,宁波的海。
山仍是城市周边的那些。我只是开心能够看到。

8 每月看一个现场,体会活着的北京;
Done。
不少现场,更多电影。而在现场high了,是今年才真正有的事情。

9 真诚对待和每一个在乎的人;
Done。
虽然我无法知道每个人到底怎么想,但都尽力了。
与其中一些人的关系,从未这么近过,让我了解人与人之间一些新的可能性。
我比自己想象中冷漠,但并没有自己想象中冷漠。

10开始一个收藏爱好。
None。
似乎已经忘了为什么还有这样一条。尽管我非常想把10条都标成done,但总不会有那么完美的事情,否则就不必再过一年了吧?



 
常点的咖啡:
2002 Espresso
2005 Irish Coffee
2009 Latte
2012 Caramel Macchiato
2013 De-ca:)

一个从浓烈到清淡,到甜蜜,再到平淡的过程。

它可能意味着一些变化,感情、品位、工作、追求……


 
惹了很多的麻烦和乱子,也招上过不少恶心的东西。 但从来都懒得扔回去,继续埋头做重要的事就完了。

曾经和一些人混过,至今想起也挺有趣。 但从没怪罪过她们、也没做过违心的事情。

重要的事情好像也都没落下,或者至少都还想着。 但一直都担心有一天会忘了或不敢了。

他们慌,他们焦虑,我可以不。

他们听不懂,我尽力沟通,也相信总有一天都会懂。

数字君说,怕自己的人是有多怂啊,三个小时三瓶啤酒睡一觉不就过去了嘛。 但我自己从来没喝过三瓶啤酒:)

时间比什么都珍贵,我却不怎么看得见它的痕迹。

我看不见特别清晰的未来,它总有个模糊的影子,但我看得清现在。

我是一个奇怪的人,爱吃草,而不是爱吃肉;我喜欢空白,却也能忍受乱糟糟;我热爱青年甚至胜过热爱自己;我的正能量很少从他人身上得到,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心脏和大脑。

我不怕哭泣,但怕绝望,但我似乎从来都不会真的绝望。

我愿意替别人想一些事情,也欢喜别人想出比我更棒的事情。

 

和JJ合作写完一个新的Brochure之后,突然好像发现自己的一种新功能。
胡乱涂的所谓影评,并无太多人看,却也不介意。
看来,有些事情,终究是符合我的,可以做的时候很自我,而看效果的时候很冷静。比如写作和阅读。同样的事情还有,发展一个新的产品。

而我很容易对庸俗的东西轻易失去兴趣。

 
不谈特效,不谈影星,不谈剧情。

我只是在试图理解可爱的导演想说什么、思考什么。

如果说《第九区》当中,导演已经在尝试依靠生物学的前沿进展与种族等社会问题的交互作用,那么《极乐空间》当中他的思考大大迈进了一层,探讨了3个以上系统的融合问题。不得不说,我还是想为这种思考与探索给5星好评,并大大地鼓励好莱坞的创新与硅谷的创新齐头并进。

甚至想到,如果美国加州始终如此迅速地走在世界的前沿,并且如此迅速地合作,那么恐怕发展中国家想要真的赶上这个水平,也得再过一个世纪。。。

呵呵,回到电影作品,这一次的反乌托邦想象,不只是《美丽新世界》赫胥黎对于人类功能化工具化之后空虚的想象。

当生物信息学、脑机交互、生物医学工程这三大专业形成真正的融合,

当社会组织以人工智能的方式重组,每个人成为信息系统中的一个agency而非原本的自由个体,

这便成了Elysium的世界。

显然,Elysium是利用现有技术的组成方式想象出来的,将每个人植入某种标记,这个标记相当于目前计算机网络当中的ID,而社会和政府的组成方式基本照搬现在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方式。而导演似乎在告诉我们当人类真正的方式被技术所强奸之后,它的系统如此脆弱,能够被几个居心叵测的或野蛮的或有无端的情绪力量的人或小团体突破。

而每个人由联系着DNA的某种技术做出标记,是按现有的生物信息学想象出来的未来产物;用人类大脑输入、存储、输出……数据(甚至是系统数据),是目前火热的BCI(脑机交互)的终极目标吗?至于Elysium中最让地球居民向往的“治疗机”,似乎是用一个神秘的简单仪器,代替了目前包含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组织工程……等等生物医学工程目前所有发展方向的终极产品。

哦!what a wonderful world!

显然,这位1979年出生的年轻导演+编剧,大胆地假设了当所有现有技术想象变成极简产品之后的世界。他假设,生物界(人体)、虚拟世界(信息)、人类社会这3个系统,可以完好地融合成为一个系统,这就是Elysium——一个全靠人类拥有的技术而建立的系统。而这个假设建立在片头所说“人类遭遇疾病,逃离地球”的基础上,也显得合理了。

(而Elysium的实体形象是一个圆圈和五芒星,我猜测不出其中有何深刻依据,但至少它也符合了一个我们已知且热衷的特征——高度扁平化)

我不得不想起了K.K(凯文凯利),他的博客合集《技术元素》在中国出版后一度成为我独居时的睡前读本。与sci-fi(科幻)不同的是,他作为技术从业者和传播者,在博客中讲述着每一个已有的新近的技术进步带给他的联想,思考着技术与人的关系、利用描述人的语言来描述技术(例如性感),利用描述技术的语言来描述人(例如元素),利用思考人的体系来思考技术,例如技术的体系来思考人…… 我想,《Elysium》的出现意味着其导演+编剧Neil Blomkamp(尼尔布洛姆坎普)可能是sci-fi 电影界的K.K.吧。

说完了电影中的Elysium世界,也说说电影当中仍然存在的地球世界。22世纪时,原本的世界(地球)呢?作为一个被淘汰了的、落后的居留场所,一些被95%的正常大众所剩下的、被机器判断为异常(即某方面在人群中处于5%,例如“反社会”)的个体生活在这里。它看起来是那样落后,承载着人类目前所有的苦难,贫穷、疾病…… 也仍然残留着人类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尊重每个人都有其存在意义的宗教(还记得那个嬷嬷嘛)、友谊(哪怕是挡不住离别的童年回忆,哪怕是相约一起去偷车)、互助(嗯,有医院,有同僚间的相互救助)…… 只不过此时的制度和系统,包括医疗体制、政府服务部门、执法等,仍然是技术控制的那一套,甚至使用电子系统或机器人完成。

而有意思的是,Elysium并没有100%地放弃这里,他们受到利益的趋势,将一些利用人力的生产仍放在地球上。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可爱强壮、有着野蛮基因的主角,他从事的工作是锻造高度仿生的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正是用于作为国家机器,管理他所在的社会的——尽管地球人还没有像Elysium的共鸣那样被植入一个ID,但也已经被使用扫描DNA、比对以DNA为ID的数据库结果来进行管制。

而当技术越被成熟地使用、门槛越低,系统之外的“山寨力量”也会越强大。于是,基于这个力量,电影除了有了以上这些设定之外,也自然地有了两小时的情节,有可爱的人物,情感、博弈、复仇 …… 几乎可以具备所有人类好听的故事当中的情节,有了所有好电影都应该有的,对于人性的表现和探讨。是这些,让被95%的人抛弃的5%,变得如此强大,而又如此可爱。

……

看电影的时候,我偷偷地笑,笑那些以为“有了一就可以有全”的想法,认为有了某技术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想法;笑那些以为随便按照个人意志挑选一下就可以了的想法,笑那些认为选择一定是被天生注定了的想法。

未来无论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只要提出的新解决方案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哪怕就是剩下了5%并且设置如此多的阻碍分开、隔离和抛弃他们,那么方案都是不会成功的。

它必须多元,必须包括一切,必须保持着自主和自由,比如具备处理极端情况的灵活性,否则终究会失败。

我也乐观地想,在导演尼尔的心目中,人类的智慧,还是能够战胜人工智能的,

哪怕是那智能貌似已经高度整合了更多的技术并且独立于现有世界之外成为一个连人自己都很向往的人造系统之后。

有意思的是,本文写于2013年9月11日。我不想过多地谈论政治,作为一个处于热爱和平的发展中国家911事件的旁观者,十几年前,9-11事件使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技术发达的西方世界与有着科学道理无法解释的中东信仰力量之间的冲突,当然,那事件运用了谁都不愿看到的极端方式。而我还算开心地看到电影《Elysium》当中的飞船惊险着陆之后,并没有造成极乐世界居民过多的伤亡,也没有发生恐怖的场面。

期待整合,期待人类持续的想象和持续反思,也期待人类终究无法真正战胜自身,却仍积极不断地挑战着,因为这才是所谓的生命意义。

 
西边的房间,一到下午就很热、很晒。但夜里吹吹电扇,可以很凉快。
东边的房间,早上会被热醒。但中午开始,绿色植物和吊篮就很惬意了。
房子大,打扫起来很累,大汗淋漓。
有时候会让风吹进来,带着雨水的气息。
有时候就想依靠在书架边上,也不管什么人、什么事打扰。

是的。从去年10月起,我独自搬进了一间好似高级公寓的房子。
基础装修齐备,24小时热水,属于铺个毯子就可以睡地上开始新生活那种。
但你总希望这里能有自己的风格和味道。
于是,开始喜欢逛家居店,看家居杂志,对各种家具、风格开始熟悉起来……
当然还有花卉市场、窗帘布艺、地毯……
希望每天都能静静地在家里待一会儿再出门,喜欢观察家里的每个角楼。

昨日,陪友人去签房屋买卖合同,换到北边大一倍的屋子里去。
发现,偶尔有世俗的想法闪过,例如,如果我想换到更北边一点点,也可以面积大一倍多……或者换成两套公寓。
但是,当两个之前素不相识的女人,开始聊起生活琐事,比如宠物、家居、减少噪音……之类的时候,她们的眉飞色舞,突然让人感觉,
无论你生而为何、职业所在、追求什么,作为人,女人,都总有那么一些共同的事情,需要日日操心、日日更新,乐此不疲。

这是过去25年,我一直不齿的领域。

在读克里希那穆提。他所讲的东西,有些貌似高深,实则浅显。需要去除过往经验,用原始的感受来体会,便很容易懂。他的核心,是不要有分别,任何分别。
比如,房子,家,家庭。
如果分开想,可能分别代表一处不动产,一个概念,和几个人组成的共同体。
继续分,可以是能滚出更多的金钱,复杂的感情关系和事件,和更多的纠葛和麻烦。
如果不去做真正的区分,会简单、幸福许多。

尽管幸福并不是我追求的,但简单肯定是。
不是追求简化,而是一种可以把N件事当做一件事来做的从容,可以做一件事就等于完成N件事的效率。